內蒙古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四重奏” 獻禮建黨百年
摘要:促進西部盟市把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嚴格生態極度脆弱區限制開發政策,強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河套灌區現代化改造,積極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質量效益高的新興產業。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馮博 記者梁喜俊報道 6月16日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慶祝建黨百年 踐行初心使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專場新聞發布會。
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王金豹指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百年歷史進程中,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沖破重重難關,奪取了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近年來,全區上下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守望相助、感恩奮進,推動自治區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變革。
一、奏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最強音”。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以草原、森林保護為首要任務,大力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為典范。林業建設、草原建設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均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達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一些地方重現了“風吹草綠遍地花,彩蝶紛飛百鳥兒唱,一灣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的美麗景象。
二、奏響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交響樂”。
堅持底線思維,把“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精準制定區域發展政策,調整優化產業基地布局。
促進東部盟市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高質量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為支柱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以重點口岸為支撐發展泛口岸經濟,嚴格控制新上能源資源型產業項目,形成綠色化、開放型經濟發展特色優勢。
促進中部盟市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立足產業基礎和產業集群優勢,提升產業層次和發展能級,以呼和浩特為龍頭發展現代服務型經濟,以包頭、鄂爾多斯為重點建設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以烏蘭察布為支點打造物流樞紐和口岸腹地,形成強勁活躍的增長帶動極。
促進西部盟市把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嚴格生態極度脆弱區限制開發政策,強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河套灌區現代化改造,積極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質量效益高的新興產業。
三、奏響構建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主旋律”。
扎實推進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編制實施現代能源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大幅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和精深加工度,煤炭產能、外運量、發電量和外送電量居全國首位,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36%,稀土原材料就地轉化率達到70%,稀土功能材料及終端應用產品占比達到54%。
扎實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堅持綠色興農興牧,增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供給,糧食產量突破730億斤,羊肉產量占全國近1/4,牛肉產量占1/10,牛奶產量占近1/5,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4%,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
同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綠色制造、園區振興、“專精特新”、“兩化融合”等工程,開展延鏈補鏈、質量提升、數字化改造、服務型制造、過境資源落地加工等專項行動,數字經濟、會展經濟、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等加快發展。
四、奏響藍天、碧水、凈土“奮進曲”。
接續打好藍天保衛戰,頒布實施自治區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烏海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出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達到90.8%。接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制定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9.2%。“一湖兩海”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察汗淖爾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全面鋪開。接續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環境治理,農藥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內蒙古將繼續弘揚蒙古馬精神,守望相助、團結奮斗,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