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在京成立
摘要:7月25日,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成靜報道 7月25日,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該機構的宗旨是落實黨中央確定的“實施健康中國建設”重大戰略部署,通過開展健康惠民工程系列項目,促進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紀明波,中國婦幼保健協會會長陳資全,體壇名宿鄭鳳榮,中華中醫藥學會監事長曹正逵,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黃建生,衛生部基層衛生和婦幼保健司原司長、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副會長李長明,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原司長、中國投資協會會長楊慶蔚,中國社區衛生協會秘書長郭艾莉,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劉福東,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消費經濟50人論壇主席、全國智慧消費聯盟主席李貽良等專業機構的領導、專家和工商企業界代表120人出席成立儀式。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士文宣讀了批復文件并向“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會長杜蕓授牌。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士文宣讀了批復文件)
杜蕓在講話中說:“今天,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促進會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了。我們以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核心任務,通過開展健康惠民工程系列項目,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她說:“悠悠民生,健康最大。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脫貧成果的鞏固,就沒有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健康惠民工程項目一定要做實,不能好高騖遠,要通過惠民工程項目的精準落地,促進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杜蕓講話)
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李建功在會上宣讀了《健康惠民工程行動計劃(2021——202年)》。該行動計劃旨在構建一個高層次、高水平、橫跨經濟技術和醫療健康兩大領域的新中醫膳食調理醫療健康生態系統,整合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資源、醫藥資源,農業原產地產業資源;致力于推動新中醫膳食調理醫療健康模式;深入推進企業和政府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醫學研究機構、康養機構、大健康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至2024年“健康工委”平臺的專家、學者等智庫資源將達到1000人;與平臺合作的相關政府部門、行業機構、國內外企業等爭取達到800家,未來三年我們在全國10000個以上社區建設“康硒惠民健康驛站”;以獨特配方、專利技術為支撐,開發適宜性強、口感好、老少皆宜、面向普通百姓的大眾健康便捷食品;采用植物超臨界萃取技術,提取藥食同源的藥食精華,到2024年將陸續推出針對各種疾病調理的“硒膳方”3000個。用“硒膳方”健康膳食文化引領人們日常飲食,并以一日三餐的粥、菜、飯、湯、汁等產品形式,助推全民科學健康膳食生活運動。
(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李建功在會上宣讀《健康惠民工程行動計劃(2021——202年)》)
成立儀式上,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李志海講述了十三年前國內五十位知名食藥專家攜手發布《食藥宣言》的始末,并同與會者一起重溫了當年《食藥宣言》。他表示,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今天將進一步深化《食藥宣言》的核心內容,堅持“以促進健康為中心”的大健康觀、大衛生觀,堅持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李志海)
在成立儀式舉行的座談會上,俞夢孫院士以《讓生物醫學工程保障人類健康》為題發表演講,提出了健康全靠自己,醫院也要由治病為中心變成以保障健康為中心的創新觀點和理論。陳資全、曹正逵、黃建生、郭艾莉、賈旭亮等專家、學者就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新思路、新理念和中醫藥發展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發表了演講。國家商業網點辦副主任,全國智慧消費聯盟主席李貽良從適應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的新消費大趨勢要求角度,對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的項目發展方向提出了依法依規,開拓創新,適應新時代消費觀念和弘揚大醫精誠,大愛無疆等五點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
在成立儀式上,中華慈善總會健康惠民基金與中工信環宇(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健康惠民工程公益慈善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中工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寶表示,中工信集團目前在國內供應鏈體系中有30多家優秀的企業,8年來一直從事線上和線下新營銷平臺的研發和應用。中工信愿意把自己整個團隊奉獻給惠民工程,助力健康惠民工程走出一條創新的路子。
健康惠民工程工作委員會特邀我國六十四年前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而震驚全球的體壇名宿鄭鳳榮女士擔任健康惠民工程公益形象大使,杜蕓會長向鄭鳳榮頒發了聘書。今年84歲的鄭鳳榮女士在儀式上講話,回顧了六十四年前打破世界紀錄為國爭光,滿懷激情地表示,“我當年的成功,就是一種中國體育的精神的成功。我們的中醫傳承就是文化的傳承,今天奧運會正在緊張的舉辦著,我們必須要強大,首先要健康,這同樣要靠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再加上藥食同源,健康會更好。今天我希望作為一個體育人,希望健康惠民工程做成,做得更好,我非常有信心,我要用無私的貢獻精神,來支持、參與健康惠民工程。”
(杜蕓向鄭鳳榮頒發聘書)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