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甘肅通渭:整治人居環境讓鄉村“美顏”常駐

2022-07-29 16:15 中國發展網
鄉村振興

摘要: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近日,通渭隴陽鎮水泉村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工作重點,組織志愿者對轄區內公路沿線、村組道路、房前屋后、河岸溝渠的生產生活垃圾、柴草土堆進行全面清理。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包雪瑞 魏佳慧 記者王斌報道 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群眾的期盼。只有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了,農民幸福指數提升了,才能讓鄉村振興的內涵更實更美。

夏末時節,記者驅車從通渭縣城向東北方向出發,不到10分鐘的車程,便到達了通渭縣隴陽鎮水泉村。站在水泉村山梁上遠眺,干凈整潔的入村道路,天藍地綠下的村莊讓人仿佛置身于宮崎駿的動畫世界。

“修剪后的路肩變得整潔又美觀,居住環境變美了。”“比以前好很多,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垃圾了,空氣也好,住著很舒服。”當地群眾對村里的蛻變連連稱贊。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近日,通渭隴陽鎮水泉村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工作重點,組織志愿者對轄區內公路沿線、村組道路、房前屋后、河岸溝渠的生產生活垃圾、柴草土堆進行全面清理。

“鄉村振興,農村要美,首先我們就要整治好人居環境,讓大家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通渭隴陽鎮副鎮長謝天瑞說道。

村美民富產業興曾經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如今,站在公路旁放眼望去,干凈整潔的水泥路蜿蜒而下,樹木蔥蔥郁郁,村莊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靜謐可愛。常態化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形成改善人居環境的強大合力,讓美好環境成為了鄉村振興最亮的底色。

通渭縣義崗川鎮充分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激活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打造紅色品牌,修繕四巖山紅軍烈士陵園,修建紅軍廣場、紅軍路、紅軍小巷、紅軍亭、紅色主題餐館、紅色記憶展館,改造鎮區商戶門頭牌匾328戶2680平方米,營造了干凈整潔溫馨的居住環境。

悠江村,曾經叫悠江鋪,一個沉淀著悠久歷史文化和美麗傳說的村莊。這里是明朝工部尚書趙榮的故里,這里有通渭八景之一“悠江夜月”,這里有一條古老的金牛河穿村而過。走進悠江村,恬靜而閑適的生活喚起了多少人的鄉村記憶。

“這才是真正的美麗鄉村,純凈的讓人想立馬去看看。”“鄉野田園,美的無與倫比。”近日,一些網友在看到悠江村的短視頻后留言。網友們點贊的背后,是通渭義崗川鎮近幾年持續開展的人居環境整治,讓鄉親們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

“現在我們村里的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家家戶戶都自愿搞衛生,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凈凈,村里真是大變樣。”悠江村村民楊曾順對記者說。

人居環境整治,群眾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義崗川鎮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積極動員村民開展村莊綠化、莊屋凈化、院落美化,綠化村莊公共空間2300平方米。在17個行政村設立保潔公益崗位、配備垃圾箱和清運車輛,農村垃圾日產日清,實現資源化利用、減量化處理。

“經過持續的人居環境整治,各村由過去的臟亂差變為現在的白凈美,為群眾打造了一個自然環境優美、鄉風淳樸和諧的生態村莊。”通渭縣義崗川鎮副鎮長王彥強如是說。

截至目前,義崗川鎮累計改造戶廁2074座,農村衛生戶廁改造覆蓋面達到57.5%。堅持凡危必拆、逢亂必治,緊盯危舊房、空心房、茅草堆、殘垣斷壁全面“清零”底線,累計拆除危舊房64座、殘垣斷壁1200米、清理積存生活垃圾1500余噸、規整秸稈柴草及生產資料32處。

全域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美顏”常駐,把鄉村振興的底色擦得更加靚麗、耀眼,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