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英山:落實“河長+”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摘要:庫區村位處張咀水庫上游,走進村里,迎面而來的是巍巍青山,沁人心脾的是縷縷花香,引人注目的是道道綠水。有一股強烈的村在綠中、房在林中、人在畫中的感受。
中國發展網訊 初夏時節,麥黃梅熟,綠樹成蔭。英山縣石頭咀鎮庫區村,承恩橋上,三三兩兩的村民,或散步或小坐,橋下溪水潺潺,波光粼粼,呈現出別有風韻的山村美景。
在英山縣的鄉村,山是靈魂所在、水是氣質內涵,一個個依山傍水的村莊,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落實“河長+”,打造出一河一韻、入目皆景的美麗氣勢,為和美鄉村建設增添了厚重一筆。
河塘同治,托起家門口的幸福感
庫區村位處張咀水庫上游,走進村里,迎面而來的是巍巍青山,沁人心脾的是縷縷花香,引人注目的是道道綠水。有一股強烈的村在綠中、房在林中、人在畫中的感受。
眼前這條河叫莽龍河,是庫區村的主河流,村民世代相依的“情感河”。站在村口的文化廣場,抬眼四望,只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莊稼蓬勃,不遠處的太空蓮基地和高山生態茶葉基地,構成一幅滿是詩情畫意的畫卷。
“以前可沒有現在這樣好看,河道里垃圾雜物,隨處都是,夏天刺鼻的氣味,秋天骯臟的樣子,沒法說也不想說。”村民陳煥兵,一邊做環保公益,一邊滿是感觸。8年前,村黨支部書記張晗擔任村級河長,組織專門力量清理河道,繼而連續發力治理河道、整理出現在的大方、漂亮河道。
一名村級河長的到來,帶來了村容村貌的顯著改觀。這在石頭咀鎮,比比皆是。村子際山枕水,是獨特的自然景觀,近年來石頭咀鎮積極落實“河長+”,掀起村里的河道、塆里的水塘,一同治理共同改造熱潮,一時間河變清、塘變綠,村變美、塆變靚,托起農民家門口的幸福感。
毛家坳村是石頭咀鎮的人口大村,村里10多口大水塘,由于缺乏管理,導致塘岸垮塌、淤泥沉積、水質變差,叫原本富有靈性,亮如眼珠的水塘,成為村民怨聲載道,干部挨罵受氣的“煞風景”。
一口水塘承載一個村落的風情,一段河流涌動一個村子的歷史。毛家坳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彭棟梁清澈地意識到這一點,重砌石岸、新辟水源、又栽花草,一系列的舉措下來,“煞風景”華麗轉身成為“靚風景”。
長效管護,打造家門口的景觀帶
治理一條河流,美化一口水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使治理成效、美化狀態保持下去,更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大屋沖村冷水溝,地處村后的崇山峻嶺中,河道雖不長,但有一座小型水庫的裝點,顯得格外美麗。然而河道里叢生的雜草、密布的亂石,遮擋了可人的風景。為把這處景觀帶建設起來,村兩委組織專門力量,除雜草、理亂石,加固水庫的堤壩,完善排灌設施,終于隱藏山間的秀美風景,揭開了面紗。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聚積在這一處名不見經傳的山溝溝里。網友“玉麒麟”來到這里,拍視頻發抖音后,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應,吸引不少登山、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特別是湖北大學駐村工作隊,引來10多名老教授,到冷水溝參觀,欣然命筆賦詩,為空曠的山林,增添濃郁的文化色彩。
該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余亞洲說:“我們定期組織志愿者,下到河道里,開展清河、護河,還有專門的公益崗位負責日常巡查,確保這處家門口的景觀,長治久安。”
山滋養著水、水反哺著山。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石頭咀鎮杜家山村,得到明顯的印證。村里有一段河流名曰“紅河”,因其多處于山谷中,其名字就被喚作“紅河谷”。以往由于缺乏管理,“小天鵝”淪落為“丑小鴨”。
隨著小流域綜合治理戰略的縱深推進,“紅河谷”被重新發現出來,在各種長效機制的作用下,和村里的“十里崗商道”、“碓臼塆太平天國遺址”等自然風光一起,構成山頭村的走紅網絡的網紅景觀帶。
融入旅游,發掘家門口的發展資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詩詞不僅描繪了外在美,還昭示了深層次的道理。治山治水同樣適用,推動鄉村發展更加貼切。
石頭咀鎮通過大力度治理鄉村人居環境、大手筆推進鄉村產業發展,讓過去臟亂不堪的村子,改頭換面,仿佛擱在青山綠水中了。窯塆村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生動的例子。浩蕩的西河繞著窯塆村流淌,畫出一個半圓,用一面青山三面水、半是人間半仙境來形容這里,毫不為過。
在這樣一個極其美麗清靜的地方,融入旅游元素,發展民宿產業,真是得天獨厚。2023年,通過招商引資,“山外山民宿”企業落戶村里。當年秋天,開業至今,生意一直火爆,吸納50多名村民到此就業的同時,還帶動村民種植的菜蔬、養殖的禽類蛋類,加速銷售。
“山外山民宿”企業負責人陳金彪說:“我們以優越的區位,進一步打造精品民宿,力爭企業做大、活力做強。”窯塆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黃院生介紹說:“讓清澈、碧綠的河流資源,融入旅游元素,發掘出家門口的發展資源,做到發展有路子、致富有法子。”
六家沖河是涼亭村賀塆、許塆等4個村民小組的“生命之泉”,其上游的六家沖水庫,是典型的青山環抱、綠水匯聚之地。這里自然生態特別良好,在水庫中發現有水中大熊貓之譽的“桃花水母”。
涼亭村以此為名片,建起銀杏采摘園、觀光園,走出農旅融合的好路子,讓好風景轉化成為好“錢”景。全村農民嘗到甜頭后,繼續發力呵護好生態、保護好河流,將其視作村子發展的源泉、自己增收的動能。(廖亮 孔德威 余志敏 劉楊 丁茁)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