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的金融答卷——建設銀行黑河分行為春耕注入“及時雨”
摘要:清晨六點,陳宇和高烽的越野車碾過結著薄冰的鄉間小路,后車廂里裝著便攜式打印機和金融知識手冊。
中國發展網訊 四月的黑河大地,凍土漸融,田埂邊的蒲公英冒出新綠。在黑河市愛輝區西崗子鎮的田壟上,建設銀行黑河分行“張富清金融服務隊”隊員姚冬梅正蹲在地上幫合作社理事長葉慶志算起春耕賬:“您想擴種200畝大豆,加上有機肥和播種機,缺口大概50萬,我們這款‘裕農快貸’不用抵押,線上審核通過后幾分鐘就能到賬。”這是年初以來,服務隊走村串戶的第105天,從天寒地凍的1月到春泥沾靴的4月,他們用腳印串起了黑河市五縣的春耕圖景。
背著挎包的“田埂銀行”:把辦公桌搬到合作社
清晨六點,陳宇和高烽的越野車碾過結著薄冰的鄉間小路,后車廂里裝著便攜式打印機和金融知識手冊。作為平均年齡28歲的“90后”隊員,他們比父輩更懂數字化工具,卻堅持用最“笨”的辦法——挨村挨戶服務。在璦琿鎮合作社內,陳宇發現種植戶王樹忠對著手機銀行犯難,立刻打開手機相冊里的操作流程圖:“大叔,您看點這里選‘裕農快貸’,人臉一掃就能申請。”
這樣的場景每天在567個行政村上演。針對順達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的資金渴求,服務隊創新“黨建+網格”模式,將全鎮23個自然村劃成責任區,每周蹲點三天,白天跟著農戶下地頭看墑情,晚上圍著火爐算資金賬。數據顯示,自啟動春耕服務以來,他們累計為4000余農戶授信1.2億元,其中35%通過“移動柜臺”完成簽約。
村口小店的“金融驛站”:把服務嵌進生活圈
在距離黑河市區130公里的遜克縣干岔子鄉,村頭的“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成了春耕季最熱鬧的地方。店主李春梅熟練地幫農戶代繳話費、查詢貸款進度,這得益于建行去年開展的“鄉村金融明白人”培訓。“現在鄉親們不用跑縣城,買種子時順道就能問貸款政策。”李大姐指著墻上的服務流程圖說,服務隊每月都會更新農資價格表和金融小貼士。
針對地域廣、網點少的痛點,建設銀行黑河分行早在三年前就織起了“線上+線下”服務網:530個“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覆蓋93%的行政村,建立春耕備耕專屬通道,農戶通過“建行裕農通”小程序就能上傳土地承包合同、申請極速審批。愛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夏學成感慨道:“建行把金融服務嵌進了農民的生活圈。”
蹲出來的“金融賬本”:把政策寫成農家故事
“金融服務不能坐在辦公室想,得蹲在田埂上看。”姚冬梅翻開筆記本,里面記滿了密密麻麻的需求:西崗子鎮需要大型農機貸款,新生鄉養殖戶缺疫病保險對接,常勝村電商合作社愁物流周轉資金......
這些來自一線的“問題清單”正轉化為建設銀行黑河分行的“服務清單”。除了傳統信貸,服務隊還帶來了“裕農通”APP氣象預警、農產品行情分析等附加功能,幫農戶規避市場風險。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們在走訪中培養了87名“鄉村金融明白人”,這些土生土長的“田秀才”不僅能協助辦理基礎金融業務,還成了政策宣傳員,讓普惠金融的種子在黑土地扎根。
當金融服務真正俯下身來,鄉村振興就有了源頭活水;當夕陽染紅萬畝良田,服務隊的車又駛向另一個村落。從破冰備耕的1月到播種大忙的4月,他們用串串車轍幫助農民朋友充實著糧倉,書寫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秦薏顏 段明雙)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