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從“煤塵漫天”到“和美鄉村”:荊門東寶三里崗村的生態蝶變之路

2025-04-24 15:41 中國發展網 廖亮 孔德偉 彭迎兵

摘要:在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三里崗村,一場由村民主導的環境革命,正讓這個因煤而興又因煤而困的資源型村莊,蛻變為省級示范鄉村。

中國發展網訊曾經,運煤車揚起的煤灰遮蔽藍天,河道漂浮的垃圾散發惡臭;如今,平坦的柏油路串聯起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五彩墻繪與綠樹繁花相映成趣。在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三里崗村,一場由村民主導的環境革命,正讓這個因煤而興又因煤而困的資源型村莊,蛻變為省級示范鄉村。

黑金時代的繁榮與代價

地處荊門西北部的三里崗村,坐擁92%的森林覆蓋率,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煤炭產業聞名遐邇。“最多時村里有13座小煤礦,全村80%的勞動力都在礦上討生活。”村黨支部書記丁照葵回憶道。煤炭經濟帶來短暫繁榮的同時,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態“傷疤”:被煤渣侵蝕的道路坑洼不平,露天煤場揚塵遮天蔽日,河道成了白色垃圾的“收容所”,就連村民自家院落也堆滿雜物。

隨著國家“去產能”政策推進,2016年村內煤礦全部關停。當黑色經濟褪去,如何償還“環境欠賬”,成為橫亙在村民面前的難題。“煤礦關了,但生活還要繼續,我們必須找回失去的綠水青山。”丁照葵的話道出了全村人的心聲。

村民議事解鎖治理密碼

“群眾的聲音就是最好的施工圖。”三里崗村創新推出“灣組夜話”“納涼議事會”等溝通機制,村干部帶著筆記本走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累計收集到道路修繕、河道清淤、垃圾分類等6大類91條建議。村民王大姐提出的“村口堰塘污染嚴重”,當即被列入首批整治清單;退休教師李大爺關于“打造文化墻繪”的提議,如今已成為村莊特色景觀。

每周五的“生態清潔日”成為村民的固定活動。從清理衛生死角到修剪綠化苗木,從拆除亂搭亂建到繪制墻畫,男女老少齊上陣。“以前覺得環境整治是政府的事,現在自己動手建設家園,越干越有勁!”村民張大哥邊清理路邊雜草邊說。

三項制度激活內生動力

為避免“整治—反彈—再整治”的怪圈,三里崗村探索出“片長負責制、積分管理制、勞資調劑制”三項長效機制。由村干部擔任片長,定期巡查督導;村民參與環境維護可累積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村里統一調配勞動力和物資,既解決用工難題,又盤活閑置資源。

在積分超市里,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整齊擺放。村民劉阿姨展示著自己的積分卡:“上個月參與河道清理得了30分,換了袋大米,既美化了環境又得了實惠!”數據顯示,制度推行以來,全村累計兌換積分超2萬分,村民參與率從不足30%提升至95%。

綠色轉型繪就振興新篇

如今的三里崗村,采煤塌陷區變身生態濕地公園,廢棄礦洞改造成鄉村民宿,曾經的運煤路升級為“櫻花大道”。依托良好生態,村里發展起香菇種植、生態養殖等綠色產業,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環境好了,游客多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周強,將自家老宅改造成網紅打卡點,月收入過萬元。

憑借環境整治成效,三里崗村先后獲評省級綠色示范村、全省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等榮譽。“現在連外村人都羨慕我們的居住環境!”村民們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從“靠煤吃煤”到“向綠而生”,三里崗村用實踐證明:只要尊重民意、依靠民力,資源型村莊同樣能走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廖亮   孔德偉   彭迎兵)

責任編輯:劉維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