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甘肅成縣:和美鄉村繪新景 山水田園綻芳華

2025-04-28 16:08 中國發展網 劉建軍

摘要:機制創新是推進整治工作的關鍵。為鞏固整治成果,鐔河鄉創新“網格化+志愿管護”模式,將道路養護責任細化到村、到人。

圖為鐔河鄉鐔河村群眾種植魔芋 劉建軍攝

中國發展網訊 四月的甘肅成縣鐔河鄉,青山如黛,碧水潺潺,白墻灰瓦的民居掩映在綠樹繁花間,村民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青山綠水間,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在犀牛江邊徐徐展開。

近年來,成縣鐔河鄉立足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和優厚的產業發展基礎,以“和美鄉村”建設為抓手,圍繞生態美、黨建強、產業興、百姓富、鄉風淳目標,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統與現代交融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讓大山深處的小山村煥發出時代新韻。  

      生態擦亮美麗鄉村底色  

車子沿犀牛江蜿蜒而下,兩岸青山連綿不絕,道路干凈平整,兩旁綠樹成蔭、花香四溢,江水波光粼粼,宛如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漫步在鄉間小道上,微風拂面,花香襲人,讓人心曠神怡。這一切,都是鐔河鄉以生態建設的生動寫照。

“這些大馬蓮原來長在荒坡上,沒想到種到公路邊湊在一起開花這么漂亮,感覺我們農村太美了!”鐔河鄉將利村  村民劉彥霞說。

大馬蓮花盛開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畫筆,更折射出鐔河鄉生態環境向美向好的變化。近年來,鐔河鄉將馬蓮栽植與人居環境整治深度融合,對主干道、通村路及房前屋后進行通過清理亂搭亂建、覆土綠化、栽植馬蓮等措施,打造出“河灘石+馬蓮+花卉”的復合生態景觀帶,形成“馬蓮鎖邊、花卉點綴、經濟作物增效”的立體種植格局。

“今年我們對栽植早的大馬蓮重新進行移栽,讓大馬蓮能更好地生長,開出更美麗的花,對分出來多余的大馬蓮通過市場賣出,增加了10多萬的經濟收入。”建村村黨支部書記佘美麗說。

這只是鐔河鄉推薦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羊肚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遍地開花,桔梗、柴胡等中藥材規模持續擴大,肉兔、牛、羊、雞、土蜂等養殖業日益興旺,生態優勢讓鐔河鄉群眾鼓足“腰包”,為全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活力。

從“生態優勢”到“綠色名片”,將生態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富民收益,鐔河鄉立足生態優勢,深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形成一村一落皆美景,鄉村蝶變展新顏的和美鄉村新面貌,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鄉村建設新路徑。

       產業激活山水田園價值

走進建村赤松茸種植大棚,淡淡菌香撲鼻而來,或成簇生長,或單株挺立,長勢喜人,工人們端著筐子正忙著采摘、搬運,一派豐收景象。

赤松茸是近年來興起的食用菌種植“新秀”,具有氣味清香、細膩脆嫩、爽滑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有“素中之葷”的美譽。鐔河鄉建村生態良好,有著種植食用菌的傳統和產業基礎,2024年,返鄉創業的產業能人張定回村流轉土地12畝,建成種植大棚15個,讓赤松茸在建村成功“安家”。

今年46歲的張定是鐔河鄉建村村產業發展能人,曾經在深圳務工18年,2021年回鄉后種過烤煙,也干過工程,積累了豐富的創業經驗。2024年他在陜西略陽縣和云南、福建客商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種植食用菌的商機,于是萌生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想法,在略陽食用菌基地學習半年掌握了技術要領后,返回家鄉帶領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找到了產業發展的新路。

“現在才開始采摘,每天我們可以采摘500斤左右,量不是很大,每兩天我們往陜西略陽送一次貨。”基地負責人張定介紹說,“從現在的長勢看,每個棚預計能產赤松茸8000斤左右,價格按照等級從1元到10元不等,能有20萬元左右的收益。”

赤松茸的種植,不僅延伸了鐔河鄉食用菌產業鏈,還為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我們村發展的這些產業,讓村里的鄉親都有了務工增收的機會,在用工高峰期,村子里人不夠用還要從其他村里找人,每年人均年勞務收入超過了3萬元。”鐔河鄉建村村第一書記許裕新說。

同樣風生水起的還有鐔河村魔芋產業、將利村的薄荷中藥材產業、石榴村的羊肚菌種植產業等等。借助西漢水流域生態優勢和土地優勢,鐔河鄉緊扣食用菌、中藥材、核桃、花椒等特色產業,精準發力,把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產業優勢,實現了產業多點開花,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繪就了一幅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畫卷。 

圖為群眾采收赤松茸 陳爭強攝

      黨建凝聚鄉村合力  

車輛隨著車子在綠海中前行,整潔寬敞的鄉村道路串起一個個獨具特色的鄉村和田園,一幅幅多彩的宣傳畫卷引領著群眾踐行文明鄉風,處處以“綠”提質,向“新”而生,恬靜雅致的鄉村新貌展現了鐔河鄉和美鄉村建設的突出成效。

今年以來,鐔河鄉全面統籌推進農村公路大養護、環境衛生大整治、亂占耕地大清理工作,創新實施“黨群聯動+重點攻堅+長效管護”機制,以“三個區域”為突破口,以核心干道延伸到支干道,打造公路沿線“風景線”;從公路延伸至農家院落,扮靚村民生活“幸福家”;從渠溝溪延伸河岸河道,守護水域生態“命脈線”,靶向發力、精準施策,向環境整治“反彈疾”發起全面總攻,全力打造整潔、宜居、和美的鄉村大環境。

“我們村兒的變化非常大,現在柏油路都修到家門口兒了,廣場也都給老百姓建起來了,也有健身娛樂的地方,村子會越來越美,以后生活會越來越好。”將利村村民張潤寧高興地說道。

機制創新是推進整治工作的關鍵。為鞏固整治成果,鐔河鄉創新“網格化+志愿管護”模式,將道路養護責任細化到村、到人。黨員干部帶頭開展日常清掃、除草施肥,設立“紅黃旗”評比機制,大力推進美麗家庭評比,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同時,建立定期巡查、考核獎懲制度,確保整治長效可持續,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主人翁”,自覺維護家園環境已成為新風尚。

“現在村里修了花壇、裝了路燈,房前屋后都是風景,這么美的環境大家也不好意思亂堆亂放,都自覺愛護了。”家住鐔河村的老黨員談林感慨。

鐔河鄉黨委書記王榕表示,將立足鐔河鄉生態優勢,充分發揮產業能人的帶頭示范作用,引進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鄉村旅游,做好山水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大文章,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

如今的成縣鐔河鄉,山水與人文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交織共生,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齊頭并進,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全新活力,產業旺、生態優、鄉風美的鄉村振興藍圖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劉建軍)

責任編輯:劉維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