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報告2020: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變革》在京發布
摘要:全書以“新發展格局下金融發展與變革”為主題,回顧總結2020年中國金融發展歷程及面臨的風險挑戰,從金融安全和風險防控、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金融開放與審慎監管、綠色金融助力低碳轉型等多個層面,深入探討“雙循環”背景下金融發展新定位,對2021年我國經濟金融形勢與相關政策進行了展望。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4月25日訊 記者張守營報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旗艦報告《中國金融報告2020: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變革》近日在京正式對外發布,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以“新發展格局下金融發展與變革”為主題,回顧總結2020年中國金融發展歷程及面臨的風險挑戰,從金融安全和風險防控、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金融開放與審慎監管、綠色金融助力低碳轉型等多個層面,深入探討“雙循環”背景下金融發展新定位,對2021年我國經濟金融形勢與相關政策進行了展望。
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與美國的打壓持續升級“三重沖擊”,中國金融體系實現了“穩中有進”:一方面,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前提下,及時調整貨幣金融政策取向,從熨平經濟波動、優化經濟結構、推動復工復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等多個層面發力,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持續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著力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和韌性,在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金融雙向開放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金融運行面臨諸多挑戰:其一,宏觀杠桿率攀升引發多重風險。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的宏觀桿桿率大幅上升,導致金融風險不斷積累、暴露:地方國企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高企,商業銀行壞賬風險抬頭。其二,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新挑戰。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實現“彎道超車”,發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但核心技術研發落后、基礎性制度建設滯后等短板也制約著中國金融科技的高質量發展。疫情爆發后,發達經濟體的金融數字化轉型按下了“快進鍵”,底層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加大,企業和金融機構加速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新規頻頻出臺,對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構成強有力挑戰。應在防風險、反壟斷與促發展、增效率之間把握好平衡,穩步提升中國金融科技國際競爭力。其三,全球流動性充裕構成新的外部沖擊。主要發達經濟體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一方面導致致債務占GDP比重達到歷史高點,另一方面利率水平卻跌至歷史低點。要密切關注全球流動性變化對大宗商品價格、通貨膨脹、匯率、國際資本流動、外匯儲備等方面的沖擊。
構建新發展格局對金融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金融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在暢通經濟循環、維護經濟安全、推動經濟轉型方面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其一,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房地產將金融與實體經濟緊密“連接”在一起,起到了樞紐的作用。市場和政府兩只手要協同發力,既要推進城鄉土地同權化和土地資源配置市場化,建立運用稅收杠桿調節房地產市場運行的長效機制;又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以租賃市場為抓手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其二,在擴大金融開放進程中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議將有效維護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穩慎推進資本項目開放與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爭奪重要金融產品定價權,積極參與全球數據治理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領域。其三,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這包括:修訂綠色金融標準;完善綠色金融激勵機制;豐富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審慎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等。
政策方面,一要保持政策定力。財政政策擴張力度較2020年有所下降,貨幣政策將堅持穩健中性的基調。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繼續強刺激的情況下,我國宏觀調控應保持定力,避免宏觀杠桿率的過快攀升和金融風險的快速積累。二要把握好風險定價市場化與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關系。取消政府隱性擔保,穩步推進風險定價的市場化。在這一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節奏,審慎應對與化解可能產生的風險調整,避免爆發區域性與系統性金融風險。三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金融開放,既要推廣注冊制以及退市制度,整合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也要加快國內金融市場對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開放,放松中國投資者投資于境外資本市場的限制。四要建立可持續的債務積累模式,穩步推進破產重組和債務重整,硬化國企與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突出競爭中性,糾正金融體系的體制性偏好。
責任編輯:張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