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注水”到“生態補水” 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還敦煌一彎明月
摘要:如今的月牙泉,已經從初二、三削瘦的新月變成了初七、八豐滿的弦月。平均水深已經達到了1.5米。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成靜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沙漠深處的月牙泉,因形似弦月而得名,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據專家考證,月牙泉是敦煌區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頭,因此,千年不干,烈風不掩。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人口與經濟的發展,敦煌生態漸趨惡化,林木死亡,綠洲萎縮,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月牙泉水位也急劇下降,最嚴重時甚至大面積干涸見底,平均深度不足一米,“月牙”面臨消失的危險。
據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曾經用人工注水的方式對月牙泉實施了補水,但效果不甚理想,不但水位很快回落,而且新注入的水不能和泉水融合,出現渾濁,甚至發臭。隨著技術的進步,近3年來,當地根據月牙泉的自然成因對其實施了恢復補水工程。如今的月牙泉怎么樣了?是否恢復了千年的風姿?當地的生態環境又恢復得如何?帶著疑問,記者走近月牙泉及其上游河道,對它的現狀進行了探訪。
站在不遠處,記者看到,月牙泉水質清澈、輪廓清晰,宛如一彎明月落入凡間大漠。“如今的月牙泉,已經從初二、三削瘦的新月變成了初七、八豐滿的弦月。平均水深已經達到了1.5米。”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質量安全與運行管理科科長李世珠告訴記者,正是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讓月牙泉又重現昔日的風采。
據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局局長馮輝昌介紹,為遏制日益嚴峻的敦煌流域生態環境,確保國家西大門生態安全,2011年6月12日,國務院批復實施《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正是這一規劃中的八大工程之一。
據李世珠介紹,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的總體布局是按照清洪分治理念,建起中隔堤,把原有河床按縱向一分為二,西側為洪水河槽,東側為滲水場。滲水場又用擋水壩和溢流堰分割成12個滲水池。至于滲水場選在河道的什么地方,也是很有講究的。工程師們經過了3年的滲水實驗,用同位素法測量,找到了對月牙泉補水最敏感的一段河道。只需要3-5天,這段河道里的水就能滲到月牙泉。而且,整個滲水場南北長5.8公里,東西寬150-380米,距離月牙泉直線距離為4.5-8.25公里之間,高程差在24-46米之間,地下水滲流補給條件非常好,符合月牙泉生成的自然條件。“我們通過還原月牙泉原始地下水補給環境,充分尊重月牙泉的自然屬性,達到長期補給月牙泉不致枯竭的目的。”李世珠說。
(河道被從中間縱向一分為二,一邊是滲水場,一邊是洪水河槽)
沿著滲水場行進,記者看到,大部分滲水池都是空的,但是個別有水的滲水池卻是“坡上草青青,池中水粼粼”。李世珠告訴記者,因為現在是農業灌溉期,所以,大部分滲水池中無水,有限的水資源被用于農田灌溉了。而如果到了八九月份,這些滲水池將都是滿滿的。除去農業灌溉和冬季以外,月牙泉滲水場的蓄水天數達到270天。隨著月牙泉恢復補水工程的進行,當地生態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去年八九月份的時候,我們在這里看到了天鵝和許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鳥。有時甚至還有狐貍出沒。”說到這里,李世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滲水池周圍生態恢復良好)
然而,李世珠告訴記者,《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是:在《規劃》確定的八項工程實施完成后,月牙泉水深較現狀有所提升,恢復到2m以上,呈月牙形狀,滿足自然生態景觀要求。“可現在還只有1.5-1.6米,還沒有達到約束性指標要求。其主要原因是《規劃》確定的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引哈濟黨’項目還未實施。”
據李世珠介紹,“引哈濟黨”工程是將蘇干湖水系適度調水至黨河水系,緩解敦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之間的矛盾。目前,該工程已經遞交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在等待國家批復。“希望這個工程能早日獲批,工程實施之后,每年補給月牙泉的水將從目前的1450萬立方米上升到4000萬立方米。月牙泉的平均水深也將達到2米以上。” 李世珠說。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