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普華永道:工作正被新技術替代,城市和從業者再不準備就晚了

2021-09-06 11:09 中國發展網
就業 普華永道 服貿會

摘要:普華永道發布《新科技對人才結構和能力的顛覆洞察》報告顯示,隨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創新,各行業均處在深度轉型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諸多崗位可能會被自動化所替代,這意味著數字化時代對崗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升級從業者技能來應對未來差距。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普華永道發布《新科技對人才結構和能力的顛覆洞察》。該報告顯示,隨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創新,各行業均處在深度轉型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諸多崗位可能會被自動化所替代,“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高被替代風險職業的數量最多,而“批發及零售業”、“社會、教育及個人服務”中的高被替代風險職業數量最少。

普華永道中國北部市場主管合伙人、北京主管合伙人周星指出:“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普及將不可避免地對各行業帶來沖擊。同時,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對經濟有著巨大促進作用,也逐漸對就業產生結構性的調整,這意味著數字化時代對崗位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升級從業者技能來應對未來差距。”

新科技對人才結構和能力的顛覆洞察_0903_final_04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機構服務部總監肖錦琨介紹:“報告基于重點職業能力需求和可替代性分析的機器學習模型,測度人工智能及數字化給人才培養和發展帶來的挑戰。傳統的產業形態和就業方式發生著深刻的改變,各行業由于其本身職業發展特征不盡相同,因此其穩定性及延續性展現出顯著差異。”

報告顯示,根據行業的差異,呈現出的風險集中度不同,深入分析行業,發掘替代風險背后的規律以及未來轉型要求,是城市及勞動從業者抓住機遇的關鍵。

報告預計到2037年,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可以提供的凈就業機會相當于中國現有就業崗位數的12%左右,從絕對數字來看,凈增加就業崗位為9300萬左右。

報告發現,服務性崗位涉及高水平“人際交往技能”,人工智能無法輕易取代。對于建筑業而言,城鎮化帶來更多建筑崗位,也將啟動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就業崗位將從“低價值勞動密集型”轉向“高價值型”。而隨著糧食生產從“田間”轉向“實驗室”,農業需要截然不同的新技能。這提示,對于“城市”競爭力,“升級從業者技能”是構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而對“從業者”而言,則需正視人工智能風險,更新技能并提升“個人競爭力”。

報告以北京市和部分城市為例,立足于城市定位,利用技術手段和普華永道全球方法論,對相關重點行業從業人員的未來能力需求進行了建模和預測,同時對標國際經驗,為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和人才,提出了相關建議。

新科技對人才結構和能力的顛覆洞察_0903_final_14

普華永道中國人才和組織咨詢主管合伙人于晨表示:“基于我們的觀察,我們建議政府及行業以及頭部企業應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應對挑戰——基于城市戰略定位,明確所需要的能力,為未來能力構建與提升建立基礎;加強高端人才引進,發揮‘關鍵少數’的引領作用,針對關鍵領域以才育才、以才聚才,形成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和倍增效應;此外,在人才引進時需要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體驗,提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與‘保留力’等。”

微信圖片_20210905074803_副本

服貿會自2020年起,設置成果發布廳,旨在為全球服務貿易領域企業提供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提供集中展示平臺。在本屆服貿會中,數十家企業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的模式集中發布了眾多新服務、新技術、新成果,體現了中國服務業的創新與活力、服務貿易的活躍。普華永道以“收獲持久信任,締造持續成就”為主題展示了普華永道在多個領域專業服務的最新成果。

責任編輯:崔立勇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