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鑄重器 長空寫赤誠 ——服務國家戰略,中航工業闊步航空強國新征程
摘要:七十一載為國鑄利劍,殷殷初心如磐。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將忠誠書寫在藍天,更將大國品牌的名片鐫刻在一件件重器之上。
2021年4月16日,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7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座談會傳達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并講話。
回首過去一年,中國航空工業沒有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沒有辜負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交付的使命責任。全年實現凈利潤168.3億元,利潤總額219.9億元;持續推進并實現高質量均衡生產,裝備交付再創歷史新高;堅決承接好黨和國家推動創新的戰略部署,出臺“黨組創新決定30條”;深入貫徹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重大決策部署,三年行動完成總任務的90.4%……
這是大國品牌勇立潮頭的使命擔當,更是中國品牌砥礪奮進的精神寫照。七十一載為國鑄利劍,殷殷初心如磐。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將忠誠書寫在藍天,更將大國品牌的名片鐫刻在一件件重器之上。
七十一載初心如磐
2021年,航空工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自覺學習貫徹落實70周年座談會精神,統籌推進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經營業績創歷史最好水平,航空裝備研制成果豐碩,科技創新邁出新步伐,改革攻堅實現新突破,全面完成了國務院國資委考核任務,實現了“十四五”穩健起步、良好開局。
堅持黨的領導,是航空工業勇往直前、攻堅克難的致勝法寶。在過去的一年里,航空工業克服點狀多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影響,全年實現凈利潤168.3億元,利潤總額219.9億元,EVA103.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6%和23.7%,超額完成全年既定目標,圓滿完成年度計劃任務,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是航空人逐夢藍天的見證者。1951年4月1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自那時起,建設強大的航空工業,服務軍隊裝備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就成了航空人肩負的使命責任。71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與堅強領導下,新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到仿制,從測繪到自主研發,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進歷程,形成了完整的科技與工業體系,產業規模、創新能力、人才儲備等居于世界前列,具備了航空大國的綜合實力,正昂首闊步踏上新時代航空強國的新征程。
71年來,航空工業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強軍首責,實現了航空武器裝備從第三代到第四代、從中小型到大型、從陸基到?;?、從機械化到信息化、從有人到無人的跨越式發展。殲20、運20、直20、殲16、攻擊11、無偵7等一大批新型裝備陸續獵裝部隊并形成作戰能力,為人民軍隊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了持續、有力的裝備與科技支撐。
興裝強軍步履鏗鏘
聚焦主責主業,支撐強軍興軍,成為航空工業過去一年里最閃亮的篇章。
2021 年 7 月 1 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6 型 71 架軍機組成空中梯隊,護衛黨旗,懸掛慶祝標語,馭風飛越天安門廣場上空,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表達最深情的祝福。15 架殲 20 編隊以最大規模集中亮相,展示了空中作戰新質能力和強大實力。
在 2021 年中國航展上,將近 140 項自主研制的航空裝備及技術項目全景式、體系化地進行呈現,其中近 40%為首次參展,在航空館中心展臺區域,“20 時代”戰機家族的杰出代表殲 20、運 20、直 20、攻擊 11 四大明星機型,與展館上方以集團公司LOGO 為元素設計的“萬眾一心”頂面造型相呼應。此外,殲 16D、無偵 7、無偵 8等機型首次展示。
2021 年 9 月 4 日,在“國際軍事比賽 -2021”“航空飛鏢”項目比賽中,中國空軍派出殲10B、殲 16、轟 6K、運 9 和運 20 等五型飛機,分別參加了殲擊機組、轟炸機組、遠程航空兵組、軍事運輸機組 4 個組別的比賽,最終獲得兩項冠軍、兩項亞軍的優異成績。
航空裝備,走上戰場就是戰斗力,走向民間則是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
4月3日,面對上海疫情防控的迫切需求,中國空軍多架運20飛機臨危受命,將衛勤人員和防疫物資快速運抵防疫一線。4月7日,空軍數架運20再次出擊,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去年7月, 面對河南省因暴雨導致的洪水災情,航空工業立即啟動“翼龍”-2H 應急救災型無人機應急響應機制,為災區的人民保障了通信,應急救援實戰首戰告捷;3架直20 出動,緊急投入河南新鄉救災活動,這次行動共投送了 9 個批次的物資,分別投放到了不同的受災村。11月,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直 8A 直升機在河北張家口完成加改裝醫療方艙放飛任務,列裝服役航空救援隊伍,為 2022 年北京冬奧會撐起空中堅盾。
科技創新彰顯活力
對于航空工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航空強國”的偉大號召。殷殷囑托,激勵著航空人不懈前行。
在 2020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航空工業榮獲 15 項國家科技獎勵,占本次授獎總數的 5.5%。航空工業作為牽頭單位獲獎 5 項,其中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 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作為參研單位獲獎10 項,其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3 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5 項。
這些,只是航空工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一個縮影,
創新,是航空的本質特征。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科技創新的指示批示精神,航空工業黨組在2021 年出臺了“黨組創新決定30條”,從構建新時代航空科技創新體系、完善航空科技創新機制、發布航空科技創新力指數、筑牢跨代航空裝備核心技術、努力掌握自主關鍵技術等14個方面,制定了30條推進計劃,作為航空工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行動綱領。
求實嚴謹的行動綱領,將全行業科技創新的步伐調整到了同一個節拍,將全行業科技創新的力量匯聚到了一個點上,為航空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持久賦能。
2021年,航空工業各單位積極搭建創新平臺、設立創新機制、部署創新行動、強化保障措施,有思路、有規劃、有方案、有落實,千方百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航空工業成都所加快航空裝備跨代跨域發展;航空工業沈陽所瞄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展需求,堅持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航空工業強度所大力推進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跨越;航空工業成飛通過實施“清單制+責任制”,明晰對各類創新主體的目標責任要求,同時通過管控中心、“易創”等信息化平臺“掛圖作戰”,壓實創新責任。
如今,科技創新結出累累碩果。試飛中心 5G 高速數傳項目、航空風洞助力冰雪健兒勇創佳績、手持式表面缺陷檢測系統、飛行器結構外形快速智能檢測機器人等創新成果紛紛涌現并投入應用。
深化改革成效顯著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航空工業處于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鏈長”的位置,也是中國制造業實力的表現和能力的體現。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勇當產業鏈“鏈長”和原創技術策源地,是航空工業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2021 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關鍵之年,也是航空工業“深化改革年”,航空工業在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了一系列重大進展。按照中央制定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方案,航空工業加快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創新實踐,向市場驅動、創新驅動型企業深刻轉型。
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航空工業以均衡生產目標為綱,提綱挈領,將增強對供應鏈的管控能力作為核心能力之一。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國資布局、促進產業升級,一是組建新型航空產業集團公司,二是推進內部產業布局專業化整合,三是強化向外軍民融合、產業融合,有序放開非核心制造能力,四是務實推進“以混促改”。
截至目前,航空工業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完成總任務的成總體任務90.4%,超額完成階段目標。完成“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等重點改革任務;中航資產實現結構優化;深化貴飛產業布局改革,融入成飛管理體系。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資本運作方面,完成9家商業一二類企業混改、11項資本運作,融資68億元。上市公司市值漲幅超10%,3家突破千億,8家創新高。
高質量發展更上臺階
2021年底,航空工業“2323”年度均衡生產高級目標提前實現,走進航空工業各單位生產現場,少了趕進度的匆忙,少了守節點的焦慮,多了堅定的眼神和必勝的信心。作為航空工業黨組推進軍品管理體制變革的關鍵舉措,推進和實現均衡生產對于航空工業的持續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2017年初,航空工業在集團公司軍品工作會上首次倡導推進“均衡生產”。在此后的5年里,航空工業全線積極行動并保持了推進均衡生產的戰略定力和目標導向,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均衡生產水平逐年提高,從2016年的“0118”提升至2021年底的“2323”,即全年四個季度分別完成生產目標的20%、30%、20%、30%。
聚焦航空裝備主業,是航空工業的政治使命和責任擔當。航空工業牢記并踐行“軍方所思就是我們所想,軍方所愿就是我們所為”的客戶觀,及時掌握客戶所需,牽引主機單位提前布局,為持續推進均衡生產奠定基礎。
均衡生產是精益理念的提高和升華,是精益生產的典型實踐。要推進均衡生產,就要協調資源、綜合規劃,科學計劃、精細計劃,以計劃為載體,分解落實均衡生產目標要求,將年度任務逐條精細分解,充分發揮計劃的龍頭作用,帶動生產全線有序推進,進而拉動均衡生產。“2323”高級均衡生產目標的實現,標志著航空工業高質量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它的實現,離不開航空工業系列深化改革舉措的共同助力。
七十一載載春華秋實,新征程砥礪奮進。作為國有大型骨干企業,航空工業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企業集團,服務國家戰略,助力航空強國,為保衛國家安全提供的國產先進航空裝備,為人民軍隊增添銀翼蒼鷹、制空利劍。
責任編輯:甄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