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小屋”引領綠色時尚 探索 “雙碳”時代循環再利用創新模式
摘要: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投入使用的全國首個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以下簡稱“碳小屋”),是簇錦街道探索的“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垃圾分類新模式的有效載體,也是“雙碳”時代新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及社區自治組織的聯動)的最佳示范基地。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以前的大部分垃圾都是分類不清楚、亂丟亂放,現在有了這個“碳小屋”,就拿到這里來分類清運,還有獎勵。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的居民李阿姨說,小屋搭建以后,對老百姓也有很大的好處,大家既把錢掙到了,衛生也干凈了。揀這些紙板(等可回收品)就各種各樣地分類,分類后拿到小屋賣,避免到處堆著,家里堆得亂七八糟也不安逸。
李阿姨說的這個小屋,是在成都市武侯區簇錦街道投入使用的全國首個碳中和垃圾分類小屋(以下簡稱“碳小屋”),也是簇錦街道探索的“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垃圾分類新模式的有效載體,更是“雙碳”時代新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五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會資源及社區自治組織的聯動)的最佳示范基地。
綠色科技倡導,創新激勵方式
走進“碳小屋”,可以看到紡織類、玻璃類、塑料類、金屬類、廢紙類5個垃圾分類的分區,居民把可回收物帶到垃圾分類“碳小屋”中,通過四川綠豆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豆芽”)與國內、國際標準結合自主研發的碳足跡碳中和計量儀,將垃圾類型進行識別、分類、稱重、實時計量、預測,進行碳抵消碳中和等活動。居民在垃圾分類稱重后會顯示一個二維碼,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可以得到相應的收益,收益大于1元錢時就可以馬上提現到微信錢包了。除了回收激勵金以外,“碳小屋”運營公司綠豆芽項目經理李俊介紹:“1噸碳中和量等于1綠豆,1個綠豆等于100元錢。大家通過垃圾分類讓更多可回收物被再次利用,積累到1綠豆的時候,可以進行消費兌換或提現100元錢。”
不僅如此,綠豆芽正在與負責任企業、可持續發展商業攜手為成都多個社區營造更加豐富的綠色獎勵內容。
“碳小屋”不僅能夠100%實現可回收垃圾循環利用,還能夠通過垃圾分類獲得權威的碳中和證書。“你今天碳中和了嗎?”“碳小屋”投入運營使用后,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其中,社區居民王女士表示來“碳小屋”是一件很時尚也很驕傲的事情,“雖然只是簡單的垃圾分類,但是當我看到屏幕上顯示的碳中和數據的時候,讓我覺得正在為國家大事貢獻自己的小力量。”值得一提的是,“碳小屋”為“垃圾分類碳中和王者”李阿姨就頒發了“碳中和證書”,鼓勵她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家人、朋友、鄰居樹立起生態文明實踐者的最佳示范。
社區居民日常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碳中和行動
“垃圾分類碳中和王者”李阿姨獲得“碳中和證書”
城市高質量發展數字碳中和樣板
據了解,在”碳小屋”回收各品類中,碳中和噸量占比分別為廢紙類86.2%、金屬類8.1%、塑料類5.3%、紡織品類0.2%、玻璃類0.1%。以3000戶的社區為例,1個碳中和垃圾分類碳小屋1年碳中和的噸量為88.607噸,社區碳匯增長能力強,垃圾分類回收噸量67.339噸,平均每個人碳匯貢獻率能夠達到0.05噸,參與人次12589人/年。如果按照100個碳小屋測算,參與人次上百萬,參與人最低數達到20多萬以上,降碳減污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降低碳排放上萬噸左右,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突顯,應對氣候變化產生實際作用在小屋得到直接的體驗和落實,碳小屋是人居環境治理改善的最佳參與途徑。
“碳小屋”是不僅作為人居環境治理的工具,更是城市數字化高質量發展的低碳基礎設施,是碳中和與垃圾分類融合成為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好辦法。李俊表示,“碳小屋”致力于通過線上APP、小程序+線下“碳小屋”的創新模式,成為環境治理的有力抓手,以及實現“雙碳”目標可落地的具象產品。
“碳小屋”落地后,由專業人員為當地政府、企業提供完整、細致的運營指導與管理,以及日后的維護工作,保證“碳小屋”的地區適應性與高效運營。“碳小屋”的落地使用,不僅幫助地方政府加強和創新了城市治理能力,強化了基本民生的保障,同時也培養了市民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意識和習慣。對政府端來講,大力發展循環和綠色經濟的同時,產能結構不斷優化,對打造零碳街道、無污染城市和碳減排管理變得簡潔明了、便捷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也為“碳小屋”項目“點贊”。為倡導應對氣候變化,UNFCCC秘書處向全球發文認可并推薦“碳小屋”項目,呼吁生活在社區、商圈和城市的居民們積極并持續地參與到碳中和垃圾分類行動當中,通過碳計量,抵消垃圾所產生的碳排放,進而獲得“碳中和證書”,在綠豆芽“碳小屋”這一產品中實現碳中和價值。中國居民通過“碳小屋”進行的每一次碳中和行動,都在為全球氣候行動作出貢獻,于全球樹立了綠色轉型與綠色生活的中國案例,貢獻了鮮活的日常碳中和中國故事。
成都蒲江執法機構與“碳小屋”協同舉辦“雙碳”綠色活動
“碳小屋”線上便民內容一瞥
順應民意,加快綠色發展
目前“碳小屋”在成都市已在武侯區、蒲江縣等建設完成近10個,根據成都市《實施“五大工程”推進垃圾分類提標提質》要求:到2022年年底,全市預計建成規范化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2400個。鼓勵設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施,建設“碳中和”小屋等,推廣移動回收服務,提升市民交售便利性和積極性。成都,將繼續發展這樣與人民朝夕相處的“碳小屋”。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開發銀行也發布了《關于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縣域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通知》:縣域統籌推進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是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拉動有效投資的重要舉措。未來,類似于“碳小屋”這樣致力于營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產物,會更廣泛、更智慧、更綠色的造福中國老百姓。
據了解,碳小屋正在成都市、樂山市、蒲江縣、重慶市、杭州市、蘇州市以及云南省、內蒙古等地落地。
街角的“碳小屋”
云南分布式光伏屋頂“碳小屋”
碳中和指導員為群眾、小朋友們進行親切、耐心的介紹
幼兒園組織家長、小朋友積極參與學習“雙碳”行動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