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
——洱海論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分論壇在大理舉行
摘要:2022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分論壇在云南大理舉行。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苗露報道 8月28日,2022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分論壇在云南大理舉行。洱海論壇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與中國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分論壇以“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為主題,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政府公共關系委員會、企事業公共關系委員會會同中國對外書刊出版發行中心共同主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郭衛民,協會副會長夏吉宣、楊秀萍等出席。協會副會長董關鵬主持論壇。
與會嘉賓分別就“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成就”“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傳播的實踐與經驗”以及“提升國際傳播效果的對策與建議”三個議題展開討論,共同探討如何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與成果。
圍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成就,來自政府、企業和環保組織的代表用生動的案例和精彩的圖片、視頻進行了分享。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在視頻發言中表示,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傳播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和積極成效,應著力把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的“魂”,著力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的“特”“效”“信”。生態環境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將中國的生態文明故事講給世界人民,對爭取輿論認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生態環境國際傳播需要把握當前移動化、視頻化的傳媒發展趨勢,采用簡單鮮明的形式講好故事,努力提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信息供給數量和質量。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軼鵬分享了伊利集團維護草原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為瀕危亞洲象修復野生家園、推廣可持續農業和濕地保護項目,以及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商業決策等實踐案例。他表示,伊利集團將積極踐行“雙碳”目標,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作出努力。
協會新技術委員會執行主任、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指出,人工智能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已經展現。人工智能的普及和運用,有助于監督污染源、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傳統產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加快綠色轉型,推動資源公平均衡、制約落后地區生態破壞,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也是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內在要求。移動互聯時代創造了許多“基于連接”的新應用,人工智能未來將以解決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剛需而載入史冊。
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石化原新聞發言人、黨組宣傳部部長呂大鵬分享了寧波鎮海煉化開展環境保護的生動案例。近年來,寧波鎮海煉化履行企業責任,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生產經營同時積極關注環保問題,為廠區白鷺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不久前,該企業創新打造并上線中國首個白鷺全景式全球慢直播平臺“I-EGRET”,全天候24小時、零距離呈現白鷺筑巢、下蛋、孵化、破殼、哺育、飛翔的全過程。開播以來累計播放量超1500萬人次,海外點擊量超過100萬,全球網民以此為窗口見證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奇跡。
生態環保志愿者、“空氣俠”創辦人趙亮講述了參與陜西韓城環境治理的故事。他表示,政府、企業、專家、媒體、社區、環保組織應共同構建環境保護多元治理格局。去年,韓城收獲了256個優良天數,讓我們堅信收獲更多藍天成為可能,同時也帶來四點啟示: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基礎,多元互動可以凝聚更多藍天共識,標桿典型能夠帶動區域環境治理,跨界合作助力建設清潔美麗世界?;赝^去十年,中國大氣治理成效顯著,環保社會組織和生態環保志愿者的價值日益凸顯,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正能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副主任麻靜指出,要發揮CGTN與生俱來的視頻基因優勢,在嘗試解構西方話語中,建構中國生態文明話語體系。要創新生態文明傳播渠道方式,借助融通中外的概念表達,提升中國生態文明話語體系國際影響力,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云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王廷堯表示,云南日報在立體化呈現云南生態文明新風貌、互動化傳播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實踐,積極傳播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通過融合傳播等現代方式,對外講好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創新實踐。
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牛燕認為,面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只有發揮多元主體力量,通過柔性的講故事方式才能激發情感、產生共情,把中國聲音、中華文化真正傳播出去。
新浪微博政務運營副總經理徐麗華分享了社交媒體如何助力生態文明國際傳播。她認為,提升生態文明國際傳播效能,必須構建生態文明傳播矩陣,讓更多主體廣泛參與,匯聚各界力量共同發聲;加強生態文明議題設置能力,讓生態文明傳播更具穿透力;搭建生態文明傳播的豐富場景,讓生態文明傳播成為常態;聯合各方力量,借助微博等社交媒體傳遞生態文明理念,凝聚生態環保共識。
協會副會長楊秀萍表示,向世界闡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宣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講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有助于國際社會更好讀懂中國。為此,要立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找準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公約數、情感共通點,形成具有影響力、感召力的內容生成機制。要針對國際受眾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理解,采用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傳播策略,形成有親和力的對外表達方式。要把握國際傳播跨文化性特征,彰顯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形成有說服力的中國話語體系。要爭取生態文明議題設置主動權,不失時機宣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打造中國話語的國際引導力。
協會副會長、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臺長夏吉宣建議,在總結我國國際傳播經驗、研究西方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對新聞價值、報道方針和媒體功能進行綜合研究和理論創新,以滿足不同地區受眾對跨國界、跨文化、跨意識形態信息的需求。
協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表示,數字時代的國際傳播發生了新的變化,它將賦能多元主體和多樣化平臺,以全新的信息采集、處理和分發方式突破既有局限,同時,5G等新技術的發展將為國際傳播帶來更具沉浸感、參與感的應用與體驗。要牢牢抓住科技發展帶來的機遇,進一步豐富國際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切實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萬博宣偉原中國區總裁李蕾建議,要做好生態文明傳播,必須融入文化的交流和教育,同時要在不同文明間求同存異,以達到傳播效果。要把年輕群體作為生態文明傳播目標的重點受眾,積極舉辦論壇對話等交流活動,激發他們的創意、給予他們希望,讓他們對未來有信心。要提煉儒家文化思想精髓,開展更多文明主題的交流與研究,讓生態文明成為解決全球性問題的突破口。
本次分論壇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協辦,協會戰略合作伙伴科大訊飛、伊利集團、中國港灣、中國平安等支持。來自政府、企業、媒體、智庫、高校、環保社會組織代表等50余人參加論壇。
責任編輯: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