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思略特《科技企業增長與轉型戰略》:中國科技企業面臨三大挑戰
摘要:普華永道思略特發布《科技企業增長與轉型戰略》系列文章,著重梳理中國科技企業面臨的增長瓶頸,分析中國科技企業面臨三大挑戰——大型企業定制需求高,對標準產品接受度低;中小企業需求分散,獲客成本高;技術和服務生態不成熟,體系構建難。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普華永道思略特于1月5日發布《科技企業增長與轉型戰略》系列文章,著重梳理中國科技企業面臨的增長瓶頸,并從科技業務本質切入,探尋打開增長邊界的若干路徑,幫助中國的To B科技企業了解全球產業新動向,尋找增長新動能。
普華永道思略特基于長期服務科技企業的經驗和研究,推出科技企業增長與轉型戰略系列文章,7篇內容分別為《中國SaaS企業突破增長邊界路徑探索》《全周期、細分級、強協同,To B企業產品管理效率提升之路》《建設領先產品經理體系,提升云產品管理水平》《營銷驅動增長:To B企業增長的新思維》《三管齊下,突破To B交付管理困境》《To B企業如何通過生態驅動可持續增長》《重構三大核心能力,高效管理行業需求》。
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主管合伙人單小虎認為:“在企業經營創新和技術發展驅動下,全球云服務企業迅速崛起,引領企業服務(To B)賽道的科技企業提供以客戶成功為核心、直達客戶,平臺化、生態化的服務,推動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然而,中國的To B科技企業在發展中面臨宏觀環境復雜、定制化需求高、市場拓展難、生態不成熟等多重挑戰,無論是云原生,還是云轉型的服務商,都正在積極探索突破增長邊界、謀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普華永道中國數字化與科技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黃啟佳表示:“中國的科技企業在借鑒歐美企業的成功實踐時,更需要契合國內的客戶、競爭和市場特征,避免陷入簡單模仿而不切實際的誤區。優秀的科技公司往往要能夠沉住氣、扎實練內功,打造客戶成功的企業文化和平臺化、生態化的服務模式,構建真正的競爭壁壘。”
根據系列文章分析,中國科技企業主要面臨以下三大挑戰。
第一,大型企業定制需求高,對標準產品接受度低。中國企業處在快速發展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對業務和管理應用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強烈。大型企業采購軟件的費用與采購交付服務費用的比例可以達到1:2,并長時間習慣于項目制的定制開發交付方式,訂閱模式接受意愿低。在獲客和收入壓力下,科技企業的產品可復制性差,交付運營模式重,雖然有專注做好產品的初心,但大量精力和資源被迫投入到項目交付中。
第二,中小企業需求分散,獲客成本高。雖然中國有近3000萬家中小企業,但平均壽命僅為三年左右,導致科技企業需要持續獲客并保持客戶數量穩定。傳統的電銷和其他渠道獲客方式無法實現精準匹配,同時對于新的以產品為主導的增長模型(PLG)又缺少經驗和能力。在產品組合單一、客戶廣泛分布的現狀下,整體的獲客成本(CAC)遠高于客戶生命周期價值(CLV),經濟模型無法跑通。
第三,技術和服務生態不成熟,體系構建難。成熟的企業服務生態需要包括開發伙伴、咨詢和實施伙伴、營銷和銷售伙伴等多元類型。開發伙伴基于統一技術平臺開發應用產品,完善功能和應用場景,但國內的獨立軟件開發商(ISV)缺少基于云技術的開發、運營經驗。同時當前大多數的渠道類伙伴尚未具備咨詢、實施能力,無法滿足數字化轉型下解決方案的能力要求。頭部伙伴少、現有伙伴能力弱、合作意愿低、模式不成熟等都造成了科技企業有生態思路,但難以構建有效的生態體系。
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合伙人林駿達表示:“數字化轉型為企業服務提供了前景廣闊的賽道,同時競爭也異常激烈。總結實踐經驗,我們認為云原生與云轉型的科技企業需要回歸業務本質,把握突破增長邊界的六項關鍵能力,加快發展步伐。這六項關鍵能力是:創新、敏捷的產品管理;以客戶為中心的一體化營銷服;多層次、全賦能的生態管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組織和企業文化;引入用戶視角的數字化運營;業財一體的業績度量與考核。”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