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運河新故事,“千年運河千里行”北京通州起航
摘要: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十年間大運河發生巨變,景色更美了,流通更順了,兩岸生活更有活力了,大運河不僅僅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千年文脈穿越歷史,迎來蝶變。本月,2024京杭對話將在杭州舉辦,作為重頭戲之一,6月13日,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在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畔啟動。
活動現場,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余俊生宣布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采風活動正式啟動。攝影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啟動儀式現場,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余俊生宣布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采風活動正式啟動。
啟動儀式結束后,由“新馬可·波羅”代表、北京“大運河體驗官”以及中外媒體代表組成的采風團從北京通州大光樓碼頭出發,他們將沿大運河南下,在北京、揚州、杭州等運河沿線城市展開內容豐富的采風交流。
活動以“你好!大運河”為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五方合作機制”主辦,中國新聞周刊、中新凱悅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杭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杭州市商旅集團(市運河集團)、拱墅區人民政府、臨平區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通州區委宣傳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杭州市拱墅區委宣傳部、杭州市臨平區委宣傳部支持。
中外嘉賓齊聚,開啟新馬可·波羅游記
說起大運河,歷史上有一位促進中外交流的重要人物,那就是馬可·波羅。700多年前,他沿大運河南下游歷中國,推動東西方交流,現如今大運河依然是中外交流的重要載體。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特別邀請外國達人,特別是意大利嘉賓參與活動,共同感受大運河的時代新風貌。
意大利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外籍專家麥克雷(Ferrero Michele)發言。攝影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意大利漢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外籍專家麥克雷(Ferrero Michele)在北京生活了15年,一直從事中意文化交流工作,他對馬可·波羅有著深入了解。在啟動儀式上,他分享了馬可·波羅與中國的故事。他表示,雖然馬可·波羅當年所見場景只能在書里看到,但自己卻看到了大運河的全新風貌,比如人們在運河邊垂釣、騎行、劃槳板、喝茶等。他說,中國既保持千年歷史,又取得巨大進步。
為深入傳播大運河文化,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還面向全社會征集北京“大運河體驗官”,邀請懂大運河文化的“老北京”,共赴這場文化盛會。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發言。攝影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趙義強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他從小在運河邊長大,在父親的影響下學會并愛上了運河船工號子,也愛上了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和北運河沿岸的民風、民俗。船工號子對他而言既是代代相傳的勞動技能,也象征著船工吃苦耐勞的精氣神兒。作為北京“大運河體驗官”,他表示,以前的運河船工號子是勞動,是生存,如今再喊起這號子,更多的是記憶,是文化,希望這些運河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活動當天,在采風團登船起航前,趙義強在北京市通州區運河畔的大光樓碼頭,喊響了運河船工號子,讓采風團沉浸式感受運河文化的魅力,多位外籍采風嘉賓紛紛學習體驗喊運河船工號子。
大運河北京段采風中,嘉賓向趙義強學習喊運河船工號子。攝影 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
音樂劇《北上》發布,創新表達運河文化
啟動儀式現場,音樂劇《北上》正式發布,該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徐則臣著同名長篇小說《北上》,以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為故事發生地,講述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也通過音樂劇這一創新表達,傳播運河文化。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李秀磊發言。攝影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李秀磊在主題發言中提到,音樂劇《北上》挖掘了大運河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與時代風貌,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探索,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
啟動儀式上,音樂劇《北上》導演石路、舞美設計陶象駒、主演李宸希等主創團隊分享了該劇創作背后的故事。其中,李宸希在音樂劇《北上》中飾演謝平遙,他說,希望通過《北上》這部作品和謝平遙這個角色,將運河的故事呈現給更多人,將大運河文化傳播給全世界。
現場,李宸希還演唱了音樂劇《北上》的宣推曲《長河》,這是該劇首次公開演唱推廣曲,也意味著宣推曲《長河》正式對外發布。
音樂劇《北上》主創團隊共同展卷徐則臣書寫的書法卷軸。攝影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北上》作者徐則臣則通過視頻為音樂劇送上寄語,并書寫“欲知百年滄桑事,一條大河波浪寬”書法卷軸,期待音樂劇《北上》揚帆遠航。
打卡文化新地標,感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成果
十年來,在各方努力下大運河迎來蝶變,北京發揮首都擔當,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要抓手,取得累累碩果。
啟動儀式結束后,采風團首先開啟了大運河北京段采風。他們登上游船,欣賞北運河美景,聆聽京東大鼓《通州味》表演,感受非遺魅力。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采風團體驗了“公園20分鐘”的松弛感,隨后前往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等文化新地標“打卡”。
采風團成員紛紛表示,十年間大運河發生巨變,景色更美了,流通更順了,兩岸生活更有活力了,大運河不僅僅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更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年運河千里行·新馬可波羅游記采風團“打卡”北運河。攝影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據介紹,接下來采風團還將前往揚州和杭州開展采風活動,參觀走訪揚州的馬可·波羅紀念館、揚州非遺珍寶館,以及杭州的西湖六公園、小河歷史文化街區、運河漕舫船、拱宸橋等,繼續尋找運河新故事。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