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第十一屆零廢棄論壇成功舉辦 共謀低碳循環發展新模式新路徑

2024-12-19 18:00 中國發展網 白雪
循環經濟 低值可回收物 資源化利用

摘要:12月13日—14日,第十一屆零廢棄論壇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雙碳時代,構建新循環”為主題,共設置一個主論壇與五個平行論壇。合肥市善水環境保護發展中心理事長張軍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實現零廢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希望本次論壇能在宣傳推廣、凝聚社會力量方面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共同探索雙碳時代下零廢棄的新模式、新路徑?!?/p>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12月13日—14日,第十一屆零廢棄論壇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雙碳時代,構建新循環”為主題,共設置一個主論壇與五個平行論壇。合肥市善水環境保護發展中心理事長張軍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實現零廢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希望本次論壇能在宣傳推廣、凝聚社會力量方面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共同探索雙碳時代下零廢棄的新模式、新路徑。”

微信圖片_20241218220810

本屆論壇由合肥市善水環境保護發展中心、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主辦;北京市企業家環?;饡⊿EE基金會)、利樂包裝(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上海虹口綠色產業發展中心 、安徽省六尺巷慈善基金會支持;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上海浦東樂芬環保公益促進中心、北京諾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合肥市瑤海區無廢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市循環智策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協辦。

中國實踐如何構建新循環?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副處長李明分享了安徽省“無廢城市”建設行動以及成果。他表示,“無廢城市”建設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對于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促進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環境工程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葉志隆研究員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廈門市開展垃圾分類后,每噸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強度從430kgCO2e下降到213kgCO2e;廈門市通過試點促成企業向社區購買垃圾分類碳減排量,引入社會企業資金,在鞏固垃圾分類工作成效的同時,探索正向引導和激勵機制,讓經濟激勵真正落到了做好分類的社區相關方身上,為相關工作提供持續的動力。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助理楊光博士介紹,低值可回收物受益的是全社會,但是回收鏈條上的經營主體是虧損的,所以就無法運轉起來。他補充道,“基于低值可回收物邏輯看,最核心的關鍵還是要從經濟手段著手,利用杠桿來撬動回收利用過程。”對此,有些地方政府嘗試的提供低值補貼、兩網融合“肥瘦搭配”特許經營等手段已經起到一定效果;而低值回收納入碳減排交易也將起到助力作用。

在構建新循環的過程中,因地制宜的本土經驗十分寶貴,但將中國實踐納入國際視野也很重要。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副研究員、助理主任趙娜娜分享了她作為中國代表團核心談判專家對新塑料公約談判的觀察。她表示,無論公約談判結果如何,國內限塑政策更多的是來自我們自己保護環境的自驅力,國內已經采取也將繼續采取措施治理塑料污染。

在“‘雙碳’時代,構建新循環”圓桌環節,民建天津市委志愿者工作委員會主任安旭認為,循環在發展布局的時候,要著重規劃的部分,要將外部成本、社會成本納入考慮。資源強制回收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何葉認為,需要政府做出頂層設計,社會組織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主編王昀提出,我們一方面要落實生產、流通企業在回收方面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要跳出GDP的語境,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直面垃圾造成的環境不可持續的問題。自然之友垃圾減量項目主任孫敬華強調應從源頭減量,鼓勵以重用模式替代不易循環的產品,并列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堂食禁用一次性筷子取得良好效果,肯定了立法的重要性。

基于近年來,宏觀經濟下行,行政推動力度有所減弱,一些地方對分類工作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出現“垃圾分類是否還值得做下去”等聲音的憂慮,在論壇峰會最后環節,十四家環保社會組織提出《垃圾分類的共識與倡議》,再次闡明垃圾分類對于我國邁向生態文明的意義,呼吁社會各界看清當前真正問題、堵點之所在,共同找準有效的破局方案和路徑。

企業行動:可持續商業模式如何助力低值廢棄物回收?

在低值廢棄物回收與資源化研討會上,5位來自各利益相關方的嘉賓進行了發言。

美團青山計劃高級經理馬嘉瑋從外賣包裝設計、小場域回收試點及回收后再利用去向對美團在餐盒回收方面的行動做了介紹。她認為在保證餐品質量的前提下,外賣平臺可以在回收和再生利用方面為低值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提供助力。

北京資源強制回收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何葉介紹了我國EPR制度的發展,并詳細介紹了我國飲料紙基復合包裝EPR實踐。提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EPR制度,當中要以行業自律與企業主動履責為核心,區別于歐美國家的政府主導。

杭州富倫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羊孫飛分享了在不改變目前收運模式的情況下,如何開展其他垃圾二次分揀,通過技術手段做到其他垃圾中50%的低值可回收物被回收,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他強調,這需要政府部門轉變思想,支持更多二次分揀試點模式的開展。

上海萬物新生環??萍技瘓F有限公司牛海燕介紹了回收企業通過數字化方式在社區開展全品類有償回收的具體行動,表示垃圾問題的解決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運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才能更好的提升回收量。

鄭州環境維護協會執行理事長楊曉靜給與會者帶來了環保組織聯合政企、公眾資源,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比例的優秀實踐。在楊曉靜看來,環保組織是低價值可回收物建設體系中的調和劑,可以通過協調更多相關方,做好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建設。

梳理在地利益格局,嵌入垃圾治理空間

民盟廣東省委農業與生態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熊孟清博士從嚴謹定義、科學評價、找準抓手和拓展業務四方面交流如何務實開展垃圾治理,強調垃圾治理不僅要注重具體事務,更要看其內生動力、活力和可持續性;垃圾治理必須接受法律法規、文化、風俗習慣、技術和時間的檢驗。他建議社會組織明了自身位置和可以做什么,進而找準抓手,并圍繞“垃圾”和“治理”的主題拓展業務,編制利益網絡和豐富利潤點,平衡各方利益,在推動垃圾治理的同時,讓組織自身延續下去。

社會組織代表北京市昌平區它山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冷冬曉介紹了她在北京市霍營街道的工作經驗:落地社區就要把街道、社區不同位置的相關方都當成“戰友”,了解他們的職責、工作進度、需求、難處,從他們的視角“看見”和推動工作,持續有耐心地和不同利益相關方溝通交流,建立理解和信任,才能做到真正的“嵌入”。

作為社區垃圾分類治理體系的重要相關方,北京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副會長宋寶程提供了物業視角:這些年物業行業在垃圾分類模式創新、制定標準、榜樣推廣等方面努力展開工作,但在物業費標準多年未漲的情況下,不僅是垃圾分類,來自住宅維護、消防、安全等各方各面的職責都在不斷加碼,往往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物業期望在垃圾處理費繳納、垃圾分類工作補貼、回收利用許可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王曉楠教授總結道,社會組織過去考慮更多的是在垃圾治理空間中占據什么生態位的問題,但實際上還需更進一步,即思考如何構建新的生態系統。這要分成三步:破圈-融合-生態系統構建。只有在社會組織圈內和圈外的多相關方都形成可持續的、穩定的關系,形成價值和利益耦合,才有利于構建垃圾治理的生態系統。

多方協同助力新茶飲包裝減塑

平行論壇三的主題是“多方協同助力新茶飲包裝減塑”,該論壇聚焦新茶飲行業在塑料包裝使用方面的現狀與挑戰,探索環保包裝的創新路徑,推動可持續發展。

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毛達分享了在國際塑料公約背景下,新茶飲行業發展最具有“雄心”的理想愿景:國家層面設定更高的回收和再生目標,督促品牌商履行生產者延伸責任,重用杯商業模式迅速普及,同時公眾也應逐步擺脫一次性的消費方式。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副秘書長陳巖表示,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的目的是提高廢塑料的回收率和高值化利用率,因而需要通過設計讓廢棄的塑料制品易于被正確識別和分揀,易于進入回收體系和再生體系,以便盡可能實現廢塑料的高值化利用。

REDO重塑設計創始人朱慧博士認為,可持續設計是推動包裝創新的有效方法。他提出,新茶飲包裝可以通過“上游創新”和“下游創新”來減少和改善塑料制品的使用。“上游創新”即在設計開始之初就采用系統性的創新思考方式,考慮包裝在全生命周期的物質流動;而“下游創新”則在包裝的回收和再利用中進行創新。

合肥市善水環境保護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陳娟娟分享了對新茶飲包裝減塑指標體系的研究結果,通過對新茶飲企業的減塑戰略、信息透明、減塑行動、公眾溝通與傳播、信息發展五個方面進行評價,表示目前大多新茶飲企業減塑均處于準備和起步階段。

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沈蘇南分享了蔚藍地圖APP上開展“自帶杯隨手拍”活動,發現93%的新茶飲門店沒有明顯的可自帶杯提示,有較大改進空間,并倡導新茶飲企業與公眾共同參與到自帶杯行動。

太平洋環境資源中心駐重慶代表處無廢城市項目經理李春華分享新茶飲的減塑路線,建議新茶飲行業通過源頭減量(Reduce)、重復使用(Reuse)、有效回收(Recyle)、材料替代(Replace)這四條路徑來推行新茶飲包裝廢棄物減塑。

責任編輯:白雪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