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思想沙龍第248期:如何助推人民幣債市國際化
中國發展網訊 3月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共同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中國人民大學中債研究所共同承辦的”大金融思想沙龍”第248期在線上成功舉辦。會議特別邀請中國銀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宗良發表主題報告,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范小云,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債研究所所長類承曜,西班牙對外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夏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委員劉凡,IMI所長助理、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曲強等專家圍繞“如何助推人民幣債市國際化”共同展開研討。
中國銀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宗良在主題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的路徑,強調需對標國際經驗,把握發展機遇,并通過制度優化與創新驅動實現突破。一是債券市場國際化建設必須對標國外成熟市場經驗。國外成熟債券市場具有規模龐大、流動性強、國際化程度高、制度設計完善、投融資便利等特征,應注意學習借鑒。二是近年來中國債市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一級市場發行規模與二級市場互聯互通均顯著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增強,綠色主權債等創新產品助力境外投資拓展,吸引全球機構加大持倉。三是國內經濟穩健和金融高水平開放等為債市國際化帶來機遇。應優化頂層設計,放寬外資準入,推動在岸離岸市場聯動,完善交易機制,強化國債引領作用,提升市場國際影響力,構筑人民幣債市國際化基礎。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范小云分析了債券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情況,梳理了我國債券市場開放取得的成果,剖析債券市場開放與貨幣國際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對比美日經驗教訓,分析現存挑戰,并就構建自主配置等提出實操性舉措。中國債券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成效顯著: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熊貓債"結構持續優化,國際吸引力增強。美日經驗揭示成功需依托貨幣體系戰略,警惕結構失衡風險。當前面臨市場結構失衡、信用評級失真、雙重管制及國際貨幣競爭等挑戰。應以構建全球資本自主配置生態為核心,通過統一信披標準、強化評級獨立性、協同開放債匯市場、深化利率匯率改革等舉措,提升債市國際化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債研究所所長類承曜闡述了推進人民幣債券市場國際化的必要性,分析市場開放的特點與趨勢,指出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提出思考方向。人民幣債券國際化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抓手,需針對境外投資者的差異化訴求完善制度設計。經常項目投資者更關注市場流動性、安全性和支付便利,而純財務投資者側重盈利性、低波動性和資產相關性。同時我國債市開放呈現波動性特征:境外機構持債規模自開放以來呈波動增長,2024年回升至4.2萬億元,品種由國債、政金債擴展至同業存單,但受監管及國際環境影響。需平衡"引進來"與"走出去",協同離岸與在岸市場,明確"熊貓債""點心債"定位。依托金融基建優化交易機制,改進稅收等制度吸引外資,通過特色路徑建設深度、廣度與韌性并重的高質債市。
西班牙對外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夏樂圍回顧了中國債市國際化歷程,并提出人民幣債市未來的挑戰與機遇。一是中國債市在香港市場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首先,香港"點心債"市場在2013-2014年快速成長后遭遇轉折,2015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引發貨幣政策調控,導致離岸利率劇烈波動沖擊債券估值;此后中資美元債雖填補融資缺口,但房地產企業違約引發的償付困局至今未解。其次,近期中美利差倒掛催生新機遇,境內企業通過發行低息人民幣債券進行貨幣套利,推動離岸市場再度活躍。展望未來,人民幣債市國際化仍面臨宏觀經濟波動的潛在挑戰,匯率波動與政策調整可能帶來階段性沖擊,希望政策制定者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并利用香港市場來不斷深化人民幣債市國際化的持續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委員劉凡對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高度肯定,并深度分析如何應對人民幣債市國際化所面臨的挑戰。中國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托管規模及流動性優勢突出,已全面實現DVP、RTGS等國際標準,區塊鏈與AI技術應用及綠色債券信息披露樹立行業標桿。但國際化進程面臨關鍵制約:境外非主權投資者無法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及一級托管回購業務,疊加評級公信力不足、信息披露不規范,顯著抑制外資風險對沖能力與投資信心。中國債市依托領先的金融基建與數字化創新優勢,需以制度型開放破解境外投資者風險對沖工具受限、評級公信力不足等瓶頸,推動市場向更高水平開放,打造兼具韌性與可持續性的國際資本配置平臺。
據悉,大金融思想沙龍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和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發起設立的高層次學術沙龍,沙龍立足中國實踐、緊跟國際前沿,為推動新時期“大金融”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大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搭建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臺。“大金融”概念,在學理上源于黃達教授所倡導的宏微觀金融理論相結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實體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系統思維。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陳雨露在《大金融論綱》中系統論證了“大金融”命題的基本內涵和方法論思想,為全面構建有利于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和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大金融”體系框架奠定了理論和實證基礎。
責任編輯:張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