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神泉 書畫通渭 ——甘肅通渭縣文化旅游產業推介會舉行
摘要:通渭人鐘情書畫,這份熱愛早已融入血脈。
通渭縣委書記邵鵬為文旅推薦官頒發聘書 王斌攝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王斌報道 邀四方賓朋“品通渭書畫、享隴上神泉、訪紅色圣地、游耕讀人家”。4月18日上午,甘肅通渭縣舉行文化旅游產業推介會,宣傳展示通渭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和產業發展潛力,促進文旅事業繁榮發展。
推介會通過視頻連線和現場推介的方式,看名家揮毫潑墨,賞百姓斗室藏珍;體驗農忙歸來的老者提筆成詩、稚童臨帖習字的耕讀雅趣;感受溫泉氤氳,水療康養;重溫紅色歷史,觸摸歲月溫度。
推介會上,通渭縣委書記邵鵬為文旅推薦官頒發了聘書。
通渭縣文化旅游產業推介會現場 張賽攝
品通渭書畫:翰墨本生香
“我的故鄉在隴中通渭。從漢代的歌賦、唐宋的詩詞到明清的儒墨,再到當下的民風民俗及‘書畫現象’‘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真實寫照了這片熱土上悠久且長遠的書畫情懷。”是甘肅畫院院長、三級教授,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郭殿聲推介通渭時說的第一句話。
通渭人鐘情書畫,這份熱愛早已融入血脈。
在這里,不少農民扛起犁頭是莊稼把式、拿起筆桿是書畫藝人,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孕育了無數書畫人才,也讓通渭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和文化內涵,被學術界稱為獨特的“通渭現象”。
“呼兒童莫錯過一犁春雨,愿子弟早博得萬里春風。”“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無論是廳堂樓閣,還是尋常百姓家,都能看到懸掛的書畫作品。
目前,全縣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其中中國美協會員16人、中國書協會員53人,省美協會員127人、省書協會員146人;有文化企業106家,畫廊裝裱店、培訓機構及文房四寶銷售店800多家,書畫經紀人2600多人,在縣外經營畫廊280余家,特別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蘭州等地建立了聯系基地。
2025年,通渭繼續深化“政府支持、群眾共創”和“書畫+產業”的發展模式,計劃實現書畫產業鏈總產值突破7.5億元,新增書畫創作人員500人,新增文化企業5家。
享隴上神泉:浴飲亦康養
在隴中地區的通渭縣城西南4公里處,有一流淌千年的溫泉。
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渭水自黑水峽至岑峽,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則溫谷水,導平襄縣南山南溪,東北流經平襄縣故城南。”文中的“平襄縣”即今通渭縣。
經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測定,通渭溫泉水直接汲取自地下約200米深處無污染巖層,保留深層溫泉的絕對天然品質,恒定水溫113℃,自流至地表仍保持53.9℃。
“泉水中偏硼酸達到醫療價值濃度,溫度達到醫療熱水水溫要求,對銀屑病、濕疹、神經痛、風濕病、關節病、脈管炎等各類疾病及皮膚瘙癢有獨特療效。”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溫州醫科大學主任治療師、碩士生導師劉建華推介溫泉時說,水療康養成為全球健康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而康養產業是資源依賴性很強的產業,通渭溫泉水質優、水溫宜、水量大,發展康養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劉建華說,通渭溫泉富含32種元素和化合物,其中鋰、偏硅酸、鍶、溶解性總固體四項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氟、偏硅酸、氡達到命名礦泉水濃度,是含氟、偏硅酸的硫酸鈉泉(弱堿性低礦化度中溫溫泉),屬國內少見的復合型富質高熱礦泉。
2025年,通渭縣依托溫泉得天獨厚的優勢,投資18億元分步實施打造西北首位溫泉康養基地,科學融合溫泉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和醫療資源,全力助推溫泉旅游和醫養康養產業蓬勃發展,進一步彰顯“享隴上神泉”文化康養品牌的魅力。
通渭縣文化旅游產業推介會現場一角 張賽攝
訪紅色圣地:薪火永賡續
通渭,是一片紅色的熱土。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在這里召開;《七律•長征》詩也是毛澤東首次在這里朗誦;中央紅軍長征走出草地后,占領的第一座縣城是通渭縣;也發生過慘烈的華家嶺阻擊戰。
全縣80%以上的村莊都留下了紅軍足跡,共有紅色革命遺址43處,年接待參觀教育和旅游人數超過50萬人次。
1935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領陜甘支隊突破渭水封鎖線,經武山縣進入通渭縣榜羅鎮,中央機關設在榜羅鎮中心學校。
毛澤東和中央領導人從學校存放的《大公報》《民國日報》《申報》等許多報紙資料上,了解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北方的嚴峻形勢和陜甘革命蓬勃發展的新情況,同時獲得紅二十五軍已經到達陜甘蘇區的新消息。
加之榜羅鎮商貿往來繁榮,從南來北往的商人口口相傳中了解到陜北在“鬧紅”。27日晚上,在榜羅鎮中心學校校長辦公室,中共中央召開了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參加的政治局常委會議(即榜羅鎮會議)。
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關于接近蘇聯地區建立根據地的決定,最終作出將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甘革命根據地,保衛和擴大陜甘蘇區,以陜甘蘇區作為領導全國革命大本營的戰略決策。
9月29日下午,毛澤東在通渭縣文廟街小學接見了第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遣連全體指戰員時,首次滿懷激情地朗誦了著名詩篇——《七律•長征》。
榜羅鎮會議的召開,給紅軍將士帶來了“快到家了”的振奮和喜悅,長征勝利在望。9月30日晚,黨中央和陜甘支隊在通渭縣城南門外的河灘上,舉行了長征路上規模最大的文娛聯歡晚會和大會餐。
目前,榜羅會議紀念館已成為集紅色旅游、愛國主義教育、黨性實踐、“大思政課”校外實踐研學和黨史研究為一體的紅色圣地。
游耕讀人家:田家自有樂
走進通渭人家,首先引入眼簾的是門楣上規規整整的“耕讀第”三個字,這三個字的含義通俗來講,就是一邊耕田一邊讀書的人家。
通渭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文化事項繁多,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遺址。
通渭人以獨特鮮明的“耕讀文化”個性,崇尚斯文,緣結翰墨。
漢代夫妻詩人秦嘉徐淑,他們互相贈答的詩歌和敘別的書信,無論從內容、形式都對中國五言詩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今天,在通渭縣43萬人口中,有3萬多人與書畫文化結緣,其中有1萬多人是專業書畫創作人員,全縣有畫廊280多家。
通渭人的耕讀家風世代相傳,文脈賡續,孕育出許多出身于農家的杰出人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尚永豐,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楊子恒等。
幾間房屋,半藏農具半藏書。通渭崇耕尚讀、詩書傳家的淳樸民風,也孕育了書畫、小曲、剪紙、皮影、雕塑、飲食、建筑等別具特色、包羅萬象的地方民俗文化。
“紹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條正路,維讀維耕。”是通渭世代傳承的治家理念和處世哲學。
“聆聽通渭,就是聆聽歷史的回響;品讀通渭,就是品讀陳年的墨香;沐浴通渭,就是沐浴大地的饋贈;追尋通渭,就是追尋赤誠的熱土;遇見通渭,就是遇見久違的鄉愁。”邵鵬發出邀請:借數字之翼跨越山海,以文化為橋連接古今,誠摯地邀請大家走進通渭、感知通渭。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