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以“四多”機制為抓手 推動川渝公共資源交易縱深發展
——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
摘要:建立健全多層次戰略合作機制,全方位推進一體化建設。一是省級統籌,建立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合作機制。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李平貴 記者李博報道 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是連接公共部門與市場主體的重要橋梁,是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也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重慶聯交所集團(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與四川省各級各類交易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場景、多維度合作,有力助推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川渝構建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發展”榮獲“2021成渝地區協同發展創新案例”獎項;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川渝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建設成效2篇;上游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正面報道56次/篇;《推進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體化建設三年實施計劃》等工作納入市屬國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項目庫。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加快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市場信息共享與互認機制。推動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體化發展是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時代要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為兩地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提供了先行先試的重大機遇。重慶聯交所集團(以下簡稱“重慶聯交所”)作為全國首個“政府強監管、市場化運行、企業化管理”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全國產權協會會長單位,充分發揮領先優勢和示范作用,積極推進兩地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貢獻“市場力量”、彰顯“國企擔當”。
主要做法
建立健全多層次戰略合作機制,全方位推進一體化建設。一是省級統籌,建立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合作機制。與四川省交易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研究制定三年實施計劃,逐年印發合作工作要點,統籌謀劃川渝兩地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合作。二是雙核聯動,建立成渝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合作機制。與成都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簽訂《成渝雙核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明確在交易服務制度建設、跨區域交易合作等9個領域開展合作。三是專業協同,建立川渝產權交易平臺合作機制。與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川渝共同產權市場”,建立川渝共同產權市場聯席會議制度和高層互訪交流機制,并在重要政策及重要問題聯合研究、人才聯合培養、聯合申報國家重要業務資質等方面深度合作。四是多點互動,建立多層立體式合作機制。與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廣安市、德陽市等地市(州)建立業務合作,推動九龍坡、武隆、涪陵等分中心分別與四川省成都市、達州市、內江市等地市(州)平臺建立起業務合作和日常交流機制。
健全完善多領域資源共享機制,迭代升級交易服務體系。一是深化市場主體信息共享互認。搭建川渝統一主體信息共享機制,市場主體只需在川渝任一地區注冊,即可在兩地全域共享13類數據信息。二是實現CA數字證書互認通用。建成投用手機CA,推動重慶市全境與四川省交易中心及瀘州、南充等5市交易中心實現CA互認通用,市場主體只需辦理一次即可在川渝多地實現無障礙投標。三是打造交易服務共享專區。升級打造“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共享專區”,集中展示川渝兩地公共資源交易合作新聞信息、重大項目信息和共享主體信息等,進一步擴大項目信息知曉面,提升市場競爭度。四是共享兩地優質專家資源。分別與四川省、成都市兩地發改部門、交易平臺簽訂工程建設項目遠程異地評標合作協議,開展遠程異地評標項目合作57宗,涉及交易金額超4.6億元,推動兩地優質專家資源共享共用。
深化拓展多場景業務合作機制,全力打造一體化發展品牌。一是聯合打造區域性產權共同市場。與西南聯交所共同對外發布國有產權項目信息,不定期開展項目路演、專題推介等國有資產交易專場活動,明確“優化一個平臺建設、開展三類業務合作、構建五個支撐機制”等合作舉措。共同推出了100宗川渝國企混改項目,并對部分項目進行直播路演,超100萬人在線圍觀;聯合舉辦“優質項目路演推介會”,吸引上千投資人在線互動交流。二是創新開展資本層面深度合作。與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內江聯合產權交易公司及其他股東協商一致,由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以新股東身份增資入股內江聯合產權交易公司,共建共促內江產權市場發展。近三年,內江聯合產權交易公司年均收入增長率42%,年均凈資產收益率17%。三是共同打造碳中和服務平臺。與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圍繞“開展CCER跨機構合作、推廣自愿減排量進行碳中和、推進西部地區碳市場能力建設、深化氣候投融資試點合作、共建全國碳市場西部服務基地”等領域深度合作,創新推出“川渝碳中和聯合服務平臺”,主動為區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等責任企業開展碳中和服務,探索綠色要素交易模式,形成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示范效應。
積極探索多維度工作交流機制,促進一體化各項工作深度融合。一是廣泛開展互訪交流。每年雙方領導帶隊互訪召開聯席會議,聯合制定年度重點合作內容;建立工作專班、明確牽頭部門,累計開展各類工作會議近30次,有力有序推動合作事項落地見效。二是聯合加強人才培養。兩地交易機構互相派員參加經營管理、黨務理論、交易業務等專題培訓班,累計開展人才交流培訓55人次。三是聯合開展課題研究。依托重慶聯交所行業首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力量,與四川省交易中心聯合開展關于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體化建設相關課題的研究,形成《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體化發展調研報告》《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協同發展研究:成效評價、作用機制與實現路徑》等研究成果。成立川渝共同產權市場研究院,依托兩地產權市場研究團隊,協同開展產權交易領域理論實踐研究,為川渝共同產權市場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成效亮點
實現兩地交易信息“一區共享”。“川渝公共資源交易共享專區”作為兩地交易平臺一體化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平臺和川渝交易信息的統一入口,已累計發布兩地公共資源交易重大項目信息超7.7萬余條。通過專區,川渝兩地已共享14.5萬家市場主體信息,實現“一地注冊,兩地共享,一地更新,兩地同步”。重慶“標易證”手機CA,已在四川省瀘州市、南充市等地交易平臺累計使用312萬次,為市場主體跨地區參與公共資源交易創造了便利條件。
實現兩地服務“一個平臺互認”。“川渝碳中和服務平臺”作為集自愿減排量合作、碳中和服務、綠色機制研究、碳市場能力建設等功能于一體的共同服務載體,為重慶銀行、重慶農商行、重慶三峽銀行開展碳中和服務,累計購買并注銷2000噸CCER+CQCER+CDCER自愿減排量,抵消各金融機構自身經營活動等量碳排放,成功打造首批成渝雙城經濟圈跨區域認證“碳中和銀行”,實現川渝兩地自愿減排量在碳中和領域的互認互聯互通。
實現兩地產權“一個市場交易”。“川渝共同產權市場互聯網平臺”作為川渝兩地產權要素交易大市場,掛牌項目13.4萬宗,涉及金額3517.119億元。通過深化務實合作,以共進為動力,以共贏為目標,充分發揮各自區域優勢,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全力做好川渝國資國企改革布局服務支撐,共同推進區域產權市場建設走深走實,為多舉措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貢獻“川渝實踐”。(重慶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重慶聯交所集團)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