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大項目 正文

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成效顯現 ——北京城市副中心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22-11-18 14:35 中國發展網 成靜
城市副中心 京津冀 國家森林城市

摘要: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再添“國字頭”稱號,正式獲批“國家森林城市”。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國家森林城市創建36項指標已全部達標,成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益的國家森林城市。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成靜報道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再添“國字頭”稱號,正式獲批“國家森林城市”。經過5年多的不懈努力,國家森林城市創建36項指標已全部達標,成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益的國家森林城市。

據北京市通州區副區長秦濤介紹,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圍繞四方面工作,高標準完成創森工作指標任務。

一是堅持應綠盡綠,增加大尺度綠色空間。在上一輪百萬畝造林新增19.3萬畝綠化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園林綠化三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實施造林20余萬畝。建成東郊森林公園、臺湖公園等萬畝以上森林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32處,建成并開放各類公園51處,建成北運河綠道、運潮減河綠道等375公里。

二是堅持科學謀劃,形成“兩帶、一環、一心”綠色空間布局。在東部實施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等8項工程,新增3.5萬畝生態綠帶,促進了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在西部實施永順城市公園、臺湖萬畝游憩園等6項工程,新增2.6萬畝生態廊道,增強了副中心和市中心城區的生態聯系。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閑游憩環上打造的13處公園,目前已建成9處,正在推進實施4處。在核心區域,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于2020年9月對外開放,現在已經成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名片”。

三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野生動物保護基礎。2021年至今,累計建設生態保育小區49處,通過搭建本杰士堆、人工鳥巢和昆蟲旅館等方式,為野生動物提供繁衍生息的擬自然環境。目前共監測到野生鳥類35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4種,大鴇、白鷺等珍稀鳥類遷徙到副中心越冬受到市民朋友們廣泛關注。

四是堅持全民參與,增強市民植綠、愛綠、護綠意識。積極培育城市副中心繁榮興旺的森林生態文化。充分利用義務植樹基地、園藝驛站等40余處生態科普教育場所,每年舉辦特色活動200場以上,線上線下超過5800萬人次參與,市民創森支持率、知曉率和滿意度均達到90%以上。

據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局長胡克誠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共有五方面成果,讓創森成效成為人人共享的“綠色福利”。

一是綠色空間持續拓展,百姓推窗見綠更加宜居。通過創森對標對表,副中心“兩帶、一環、一心”綠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東西部生態綠帶初現雛形,環城綠色休閑游憩環逐漸閉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萬眾矚目;375公里綠道橫貫南北,8個萬畝森林組團串聯東西;68處口袋公園、小微綠地,40余處生態科普教育基地,星羅棋布;48處村頭微型公園、416處村莊公共休閑綠地,亮點紛呈;4萬平方米屋頂綠化、20條風景林蔭路,促進區域綠化美化提檔升級。創森至今,副中心已建成國家森林鄉村22個,首都森林城鎮4個,首都綠色村莊12個,森林村莊8個,花園式單位15個,花園式社區8個,實現了百姓出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二是林業碳匯能力顯著提升,助力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通過兩輪百萬畝造林建設,做好生態碳匯“加法”,加強高碳匯鄉土樹種的應用,營建喬灌草復層結構或異齡、針闊混交林,提高樹木綜合生長能力,提升碳匯和生態效益。通過建設公園綠地和城市立體綠化,做好碳排放“減法”,緩解熱島效應、減少城市污染,實現間接減排。據統計,城市副中心林地、綠地、濕地年碳匯量已達50.2萬噸,每年約有71萬立方米修剪剩余物得到資源化利用,森林單位面積碳蓄積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城市副中心首個碳循環公園和首個區級5G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已基本建設完成。

三是公園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群眾獲得更好游園體驗。已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各類公園51處,公園均好分布、級配合理。東郊森林公園、張家灣公園等多處大型公園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攀升,通過結對幫扶、開展群眾性游園活動、完善便民服務設施等工作,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游園體驗感。以西海子公園、“三廟一塔景區”、大運河森林公園為主體的“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北區已全面開放。今后,副中心將積極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構建“文、旅、體、商”融合發展的新格局,真正實現由“到公園去”到“在公園中”的副中心公園建設愿景。

四是資源保護能力持續增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林木智能保護基站、森林防火視頻監控及通信系統等智慧園林應用場景建設,副中心園林綠化精細化養護管理更加科學、規范。持續開展的林業病蟲害綠色防控、應急防控、飛防等工作,保證全區“有蟲不成災”。楊柳飛絮的精準施策治理,最大限度降低百姓生活困擾。累計建成的49處保育小區,為野生動物提供繁衍生息的擬自然環境。目前,副中心共監測到野生鳥類35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4種,野兔、刺猬等其他野生動物數量持續增加,大鴇這樣的珍惜鳥類受到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開展“愛鳥周”“濕地日”“義務植樹日”等各類科普教育活動,增強市民支持和參與保護自然的意識。

五是綠色發展成果惠民利民,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有機統一。森林城市建設在持續匯聚綠色資源的同時,也帶動了森林經濟向好發展。副中心在全市率先將25萬余畝生態林全部移交鄉鎮集體林場養護管理,每年帶動綠崗就業5000余人,本地勞動力占比近九成。同時,積極推動全區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建的高產高效現代化果園逐步轉向標準化、規范化,形成了“通州大櫻桃”等品牌;以林下種植、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等方式為主的林下經濟,不僅能夠提升周邊生活品質,而且能夠有力帶動百姓增收。

責任編輯:成靜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