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發改委 正文

為了支持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國家發改委下達75億元預算

2021-06-28 10:57 中國發展網
污染治理

摘要: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指導督促各地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執行和項目實施,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切實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效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發展網訊  據發改委網站消息  根據《污染治理和節能減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發改環資規〔2021〕655號)要求,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75億元,支持各地污水處理、污水資源化利用、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城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污染治理重點項目建設,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本次投資計劃緊緊圍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一錢多用”,優先向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重點區域傾斜,推動補齊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弱項。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指導督促各地加快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執行和項目實施,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切實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效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單個項目最高補貼5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據悉,本專項重點支持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碳、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突出環境污染治理等四個方向。

辦法強調,要重點支持各地污水處理、污水資源化利用、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城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污水處理、污水資源化利用項目、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項目,按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分別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 30%、 45%、60%、60%控制,單個項目支持金額原則上不超過 5000萬元,重大創新示范項目除外。

城鎮醫療廢物、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項目,按東、中、西 和東北地區分別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 15%、20%、25%、25%控制。其中,縣級地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項目按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分別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 30%、40%、50%、50%控制,單個項目支持金額原則上不超過 5000 萬元,重大創新示范項目除外。

重點支持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焦 化、紡織、造紙、印染、機械等重點行業節能減碳改造,重點用能單位和園區能源梯級利用、能量系統優化等綜合能效提升,城鎮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與綜合能效 提升,公共機構節能減碳,重大綠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示范推廣應用,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高效利用,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

節能減碳項目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15%控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項目原則上全額補助。

支持各地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水資源節約項目建設。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項目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15%控制。其中,秸稈(農林剩余物)綜合利用項目、海水淡化工程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 30%控制。

重點支持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及重大環保技術示范等。具體為支持臭氧未達標城市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 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重點區域城市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治理項目;支持通過第三方評估的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項目;支持電力、鋼鐵、石化、化工、建材、電鍍、造紙、印染、食品等重點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設備提升改造示范項目。

辦法還提到,突出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 15%控制。

中國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僅實現七成分類收運

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9年,196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3560.2萬噸,處理量23487.2萬噸,處理率達99.7%。中國200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攀升,從2013年的16148.8萬噸增長至2019年的23560.2萬噸。

然而數據顯示“十三五”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才達到50萬噸/天,粗略估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一年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僅有18250萬噸,僅實現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的七成分類收運。

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且人口增長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腳步不斷加快,城鎮人口逐步集中,伴隨而來的就是越積越多的生活垃圾。大量的生活垃圾的產生對環境造成了危害,垃圾處理成為可持續發展中的重點問題,而垃圾處理的基礎建立在分類收運上。

2025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約達70萬噸/日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印發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到2025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70萬噸/日左右,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

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65%左右。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張益認為,上述指標較此前的要求均有不小程度的提升。比如,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約50萬噸,《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達70萬噸的目標等,達標壓力較大。

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進入關鍵時期。到2025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地級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試驗區具備條件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鼓勵其他地區積極提升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覆蓋水平。支持建制鎮加快補齊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無害化處理設施短板。

“‘十一五’開始,每五年都有垃圾處理規劃,以前叫做《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今年名稱有所修改,從無害化改成了分類處理,強化了垃圾分類工作,突出了其重要性。”張益表示。

“但這也意味著垃圾分類設施體系建設進度將加快,透露出不少市場機遇。”他說,一是生活垃圾分類運輸體系建設將得到完善;二是垃圾焚燒國家補貼雖有波動,但技術路線獲得堅定支持;三是廚余垃圾末端設施與前端配套設施建設市場空間大;四是垃圾協同處置將得到發展,如建設靜脈產業園區等綜合基地。

方正證券指出,垃圾分類將催生超60億元環衛收轉裝備采購需求,濕垃圾處置產能亟須提升,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迎利好,全產業鏈布局的固廢處置企業更具競爭力。

對此,雅居樂環保相關負責人認為,垃圾處理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在縱向發展方面,前端需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體系,加快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設施建設;終端需持續推進焚燒處理能力的建設,加快既有焚燒設施提標改造;此類建設項目將會增多。在橫向發展方面,積極發展協同處理方式、多元化可持續經營模式。協同項目中,居民供熱、園區供熱供電的需求增大,垃圾處理企業盈利方式和盈利空間將得以擴展。

(中國發展網綜合:中國環境報、前瞻產業研究院、國家發改委官網)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