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助力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要:中國如何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一個現實可行的選擇就是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來發揮更大作用。
胡必亮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過去近十年的共建“一帶一路”工作做出高度評價,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為什么深受歡迎?對于我國而言,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其他參與共建國家而言,共建“一帶一路”則有利于直接為這些國家及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增進這些國家及其人民之間更加緊密的聯系,最終有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在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過程中,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一、共建“一帶一路”助力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此擘畫了宏偉藍圖,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各項戰略布局和具體措施。要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就要把這些戰略措施都很好地落實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為實現黨提出的宏偉目標提供戰略服務與重要支撐,在目前十分嚴峻的國際形勢下尤其如此。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管總規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開放一直都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黨的二十大報告又一次強調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并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和”推進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包括“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從而“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要真正落實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和開放戰略,目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促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講話,把共建“一帶一路”與實施我國對外開放戰略之間的關系講得非常清楚了。
從實際情況來看,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已凝聚了150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占世界國家總數已超過70%,其中非洲超過95%、亞洲和大洋洲近80%、拉美超過60%、歐洲超過55%的國家都加入了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這150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口和國土面積都分別占到了約世界總量的65%,GDP則占世界總量的約40%。因此從國際視角看,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所匯集的這股重要力量,我國要想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是不可能的,因此共建“一帶一路”對于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推進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具有十分特殊的極端重要性。
共建“一帶一路”是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也就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很顯然,我們要構建的新發展格局并不只是孤立地做大做強國內市場,盡管我們的國內市場規模確實很大;而是要像二十大報告所說的那樣,同時也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充分重視“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也就是說,在我們所要構建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兩個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需要同時促進其健康發展。
從現實情況來看,東盟十國都已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行列。從1991年到2021年的30年間,雙邊貿易額從80多億美元增加到8700多億美元,增長超過100倍。2020年和2021年,雙方已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30年間的雙邊累計投資額也達到了3000多億美元。從2021年1月1日開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新制度合作框架對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和韓國逐步生效,這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以及提升整個亞洲地區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也會有利于更好地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的高質量合作;相應地,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更好的區域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如共同建設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區等,也將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以及為整個亞洲建設更加開放、深入的合作伙伴關系注入新動力,為促進這一地區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同時也將直接有利于推進我國貿易投資進一步優化升級,有利于加快推進我國貿易強國建設進程。
中亞五國的情況也很類似,五國建國30年來,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從1991年的4億多美元增長到現在的近500億美元,也增長了100多倍;中國對中亞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約為150美元,同樣增長了100倍左右。中亞五國也都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除了貿易和投資外,還共同建成了像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吉烏公路、中塔公路、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等許多大型項目。今后的合作重點是加快推進中吉烏鐵路項目,推進中國—中亞交通走廊建設,加快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建設,積極推動“中國—中亞”鐵路集裝箱運輸,使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更加緊密、更加安全高效,使中亞作為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作用得以更好發揮。這些都將對促進我國與中亞地區之間的經濟循環乃至促進我國與整個歐亞大陸之間更加良好的經濟循環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進而為促進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做出重要貢獻。同樣的,通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而進一步提升中非、中拉互聯互通水平和層次,也將直接對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共建“一帶一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那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十大報告還高度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六大中國特色,即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報告還進一步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六大中國特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不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損人利己的方式而實現現代化,而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合作共贏方式而實現自身現代化。共建“一帶一路”,就是這樣一個通過合作共贏方式而促進參與共建各方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典型案例。從近十年的共建歷程與實際績效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得以進一步推進,一些參與共建國家的現代化水平也得以顯著提升。譬如說,位于我國周邊的巴基斯坦、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尼泊爾、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都通過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而使這些國家的交通、通訊、電力供應等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這些國家的人民在追求現代幸福生活的道路上邁進了重要的前進步伐,探索出一條通過深度國際合作而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型現代化道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中,很重要的一個本質要求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這一點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關聯性,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8年8月27日舉行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他說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因此,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致力于走出一條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意。
二、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不斷以其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地惠及各國人民。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許多發展中國家獲得了中國企業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些中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了境外經貿合作區,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中國的雜交水稻也已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得到較為普遍的推廣,大幅提升了相關國家的糧食產量;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直接帶動了一些國家產品對中國的出口;等等。這些都是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而給世界提供的新機遇。在此基礎上,共建“一帶一路”對于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支持經濟全球化發展以及改善全球治理等方面也都產生了直接的積極效應,最終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實踐平臺和重要驅動的積極作用。
以促進全球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十分顯著的基本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強烈的發展導向性。其基本邏輯是:共建“一帶一路”為共建國家(包括中國)提供新動能,創造新機遇,促進新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于2017年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他接著于2019 年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記者會上明確地指出,“我們都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堅持發展導向”。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視頻主旨演講時,習近平總書記他更是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他這樣把共建“一帶一路”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的類似講話還有很多,歸結到一點,他主要地是把共建“一帶一路”問題當成一個發展問題來看待的。通過促進發展而為相關國家帶來繁榮和穩定。這就是為什么他提出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減貧之路、繁榮之路,最終建成為和平之路的基本思路,就是要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各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發展,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及其人民帶來繁榮,進而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
以真正的多邊主義而推進經濟全球化。盡管經濟全球化目前遭遇逆流,但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發展過程,必然繼續向前發展,沒有人可以終止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沒有人可以逆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大勢。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局面,主要是由于有的國家人為地采取了一些阻止經濟全球化發展甚至試圖逆轉全球化發展方向的政策和措施,譬如說英國脫歐的做法,美國從多個聯合國機構和多個重要的國際協議中退出的做法、大幅提高關稅的做法、利用政府力量對中國科技企業實施強力打壓的做法、出于一己私利而人為地實施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做法,等等。正因如此,加上百年大流疫不斷地沖擊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導致目前的經濟全球化確實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另外一股推進經濟全球化繼續向前發展的積極力量也在不斷增生,那就是以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為基礎的10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力繼續推進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力量。這是一股新型的經濟全球化推進力量,目前已經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美英在經濟全球化驅動力上的缺失,客觀上已成為未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動力。這股新生的經濟全球化推動力主要來自共建“一帶一路”的力量及其各參與共建國家的力量,其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就是弘揚真正的多邊主義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多邊主義?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6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問題曾這樣講過:“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應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他還進一步地對這個原則做了清晰的界定:“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他后來又明確地講,不搞“一言堂”。對于共建,他的說法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大家的優勢和潛能都發揮出來。所謂共享,就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參與共建的各方。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多邊主義的要義,也就是說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協商著來處理,世界的事情由各國共同商量著辦。這也就是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問題上,一直強調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當然,要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共同協商著辦,就必須堅持自愿互利、平等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等基本原則,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盤,不能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不能做凌駕于人的強買強賣。而是應該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以及堅持我國一直主張并實踐的“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都應該是真正多邊主義的基本要義所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在這樣一些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的指引下而得以實施的,因此經過九年多的實踐,中國與各相關國家已經開展了許多共建項目,有些項目已經建設完成如蒙內鐵路、亞吉鐵路、蒙古機場高速公路、以色列海法新港、中老鐵路、卡拉奇核電站、佩列沙茨跨海大橋等;有些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如雅萬高鐵、匈塞鐵路、中泰鐵路等。有些國家及其老百姓已經從中共建“一帶一路”中獲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譬如說巴基斯坦因為電站建設完工使更多的人用上了電,肯尼亞由于蒙內鐵路運營使貨運成本大幅降低,促進了其貿易發展,還有一些國家的人民因為共建“一帶一路”項目而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有些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因此增加了稅收,等等。總之,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取得了許多實打實沉甸甸的重要成果,成為深受參與共建國家及其人民普遍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基于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則,堅持真正多邊主義精神,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僅不會終結,更不可能發生根本性逆轉,而是會繼續向前發展,只不過是其主要的驅動力量會發生改變,來自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將逐漸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導驅動力。
以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發表演講時說:“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已經十分密切,不可分割。讓人遺憾的是,世界目前總體而言進入動蕩變革期——世紀疫情反復沖擊整個世界、氣候變化壓力持續增大、全球貧困人口不減反增、逆全球化浪潮來勢洶涌、俄烏沖突繼續升級、通貨膨脹波及全球、糧食危機和能源危機全球擴散,等等。很顯然,每一個全球性問題的發生都有其直接原因,但有一點是很確定的,那就是由于當前全球治理體系本身存在諸多毛病,已經很難有效應對當前的這些全球性問題了。因此世界各國都應該為改革和完善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正因為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天下觀”,堅持胸懷天下,“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并提出未來五年要“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如何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一個現實可行的選擇就是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來發揮更大作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8月27日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時說,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針對目前全球性的一些問題,在目前的全球治理體系所不及的領域或在一些做得不夠好的方面,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和參與共建各國至少可以做出一些增量性的貢獻。比如說,在當前全球健康衛生合作不夠緊密、不夠深入的情況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結成了衛生合作伙伴關系,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治療、疫苗研發與生產、防護物質生產與供應等開展深入合作,其中29個國家還于2021年6月共同發布了《“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再比如說,針對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形勢,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與其他共建國家密切合作,在過去不到十年時間里,在很多共建國家修建了很多可再生能源發電站——在阿聯酋建設了迪拜太陽能電站,在巴基斯坦建設了薩察爾風電站,在克羅地亞修建了塞尼風電站,在柬埔寨已經修建了10座水電站,等等。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對于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此外,共建“一帶一路”對于完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治理體系、對于完善全球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對于完善全球減貧治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全球繁榮發展,促進世界和平,助力于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最終就是像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時所說的那樣,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從我們以上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對于助力我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直接的重大意義,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際上,除了我們以上提到的與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一些重要方面外,共建“一帶一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另外兩個方面的意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報告提到“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落實”。如何落實?一種現實可行的方案,就是充分利用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推進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起加以落實,因為共建“一帶一路”畢竟已經實施九年多時間了,不僅建成了很多硬件工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軟件機制,也奠定了比較好民意基礎;對于那些參與“一帶一路”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國家而言,則可以通過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加以落實。由于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已經覆蓋了全世界149個國家,因此利用這一平臺應該說是一個比較有效的選擇;而且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所要實施的重點內容也是與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內容相一致,譬如說全球發展倡議中關于堅持發展優先、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包容、創新驅動等思想以及行動導向方面所涉及到的重點領域如互聯互通、工業化、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減貧、糧食安全等都是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思想和務實合作內容緊密關聯的;全球安全倡議所涉及到的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反對單邊主義,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等內容也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和理念是一致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中國“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也可以比較快的在這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因為通過近十年的共建,中國與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基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的良好伙伴關系,最早主要是體現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建設上,后來又進一步根據現實需要拓展到了衛生合作伙伴關系、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和開放包容伙伴關系建設?;诠步?ldquo;一帶一路”所構建的這四種伙伴關系為促進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關于深化拓展全球伙伴關系的要求也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是應該充分利用的。
關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原則、理念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已于2019年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講得很清楚了,那就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后,要切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至少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好新的發展方向,重點抓住新的機遇,大力促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數字發展、健康事業和減貧事業發展;二是重視風險防范工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切實做好“五個統籌”(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內和國際、合作和斗爭、存量與增量、整體和重點),管理好共建“一帶一路”的各種風險;三是綜合考慮國家戰略需要和現實市場需求,選擇好重點地區、重點國家、重點行業、重點項目推進建設,力求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效果。(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