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都:立下愚公志 誓圓小康夢
摘要:“我們將會繼續擴大規模、踏踏實實辦好合作社、拓寬銷售渠道、幫助農戶實現穩定增收、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助力鄉村振興,不辜負黨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焙献魃缲撠熑苏勍⑴逭f。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趙春蘭 記者王斌報道 國列貧困縣、全省連片貧困縣區、全省深度貧困縣區,這些都是屬于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的貧困標簽——貧困程度之深、脫貧難度之大、扶貧成本之高,是武都區直面的特殊區情。
早在2013年,武都區界定貧困村287個、貧困人口3.71萬戶15.01萬人,貧困發生率30.26%。面對如此嚴峻的脫貧任務,武都區委、區政府不等不靠,埋頭苦干,通過連續六年的勠力攻堅,這里成了一片希望升騰的土地。
易地搬遷、產業扶貧、就業培訓……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武都的干部群眾奮力書寫出了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
補“短板”解難題
“宅者人之本”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發展之基,安居才能樂業。一棟棟安置房拔地而起,錯落有致,后續各項配套設施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步入蒲池鄉易地扶貧搬遷兩水安置點,小區內綠化優美、環境宜人,各種各樣的小轎車整齊停放了一排。老人們正圍坐在一起下著象棋,婦女們幾個圍成一團,邊聊天邊做著手里的針線活,孩童們在院子里追逐嬉戲。
圖為蒲池鄉易地扶貧搬遷兩水安置點
“家里老人和丈夫身體不好,孩子都在讀書,以前家庭收入主要靠我在周邊打些零工,所以成了貧困戶。去年7月份,政府把我們從亂鞍子村搬遷下來,我家6口人共交了15000元,便住進了100平米的樓房里。搬遷到兩水后,我和丈夫在武都區黃鹿壩電廠各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個月總收入在5000多元以上。”“現在脫貧了,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我們打心底里高興,以前居住在山上看病難、孩子上學難、收入少,搬遷到兩水鎮后孩子讀書再也不用租房子住了,家庭收入也有了保障。”亂鞍子村村民孟小花告訴記者。
產業助農“跳”出貧困線
武都區馬街鎮是傳統花椒種植大鎮。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該鎮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立足實際,在沙坪流域創建萬畝花椒種植示范基地,區域規模達1.2萬畝,受益群眾911戶4100人。同時,推廣種植了由山東湘魯食品公司訂單收購的美人椒。以規模性租賃閑置土地、社員入股分紅的方式發展立體農業和訂單農業,通過“雙椒”套種,發展種植美人椒2000余畝,每畝增收2000元至3000元。
圖為馬街鎮花椒喜獲豐收
“我們這里山大溝深,耕地稀缺,發展花椒林下種植,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說起“雙椒”套種的好處,馬街鎮沙坪村花椒種植大戶杜社林頗有“發言權”。杜社林認為,從單一種植到林下套種,不是花椒與辣椒的簡單疊加,而是產業的提質增效。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