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味料酒行業前景廣闊 料酒正向細分化發展
摘要:國內調味料酒市場的發展主要受益于品類概念確立、消費升級和調味品復合化趨勢。但也存在產品概念混淆、品牌市場集中度較低等問題。中國調味品協會認為,調味料酒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且競爭日益激烈,料酒正在向細分化發展。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8日,我國在業存續“料酒”生產制造相關企業681家(包含個體工商戶),其中2018年新增63家,2019年新增74家,2020年新增46家。國內調味料酒市場的發展主要受益于品類概念確立、消費升級和調味品復合化趨勢。但也存在產品概念混淆、品牌市場集中度較低等問題。中國調味品協會認為,調味料酒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且競爭日益激烈,料酒正在向細分化發展。
國標行標發布實施推動料酒快速發展,料酒企業逐漸增長
在國標和行標發布實施之前,調味料酒一直以來是沒有明確的定義和分類地位的,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最初,人們采用黃酒、白酒甚至是啤酒等各種酒類來烹飪菜肴,達到去腥提味的目的,這些用于烹飪的酒,歸屬于酒,俗稱為“料酒”。
2007年,行業標準《調味料酒》(SB/T10416-2007)發布實施,對調味料酒首次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同年,國家標準《調味品分類》(GB/T20903-2007)發布實施,也明確將調味料酒歸為調味品。至此,調味料酒才有了明確的定義和隸屬于調味品的分類地位。2008年,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味料酒征收消費稅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調味料酒屬于調味品,對調味料酒不再征收(酒類)消費稅。由此調味料酒在市場上快速發展起來,當前已經成為繼醬油、食醋之后的又一大迅速增長的行業。
根據中國調味品協會著名品牌企業百強數據顯示,2019年百強企業調味料酒銷售收入17億元,產量33萬噸。2019年百強企業中生產調味料酒的企業有18家,2017-2019年百強企業中生產調味料酒的企業數逐年增長。
存在概念混淆、品牌市場集中度低等問題
國內調味料酒市場的發展主要受益于品類概念確立、消費升級和調味品復合化趨勢。首先,以調味料酒納入調味品國家標準為標志,調味料酒作為調味品的品類正式確立。一方面使調味料酒在稅收上可以按照調味品的標準來征收,為生產企業提供了利潤發展空間,一方面也使調味料酒明確了調味品的功能屬性,應用場景更加明晰,產品功能更加明確。
同時,調味料酒是以黃酒、白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添加香辛料、食鹽等輔料調配而成的,一般具有10%-15%的酒精濃度,更加適合烹飪,可以去腥膻除異味、和味增香、提質增鮮和制作特殊風味菜肴。消費者對于美食追求不斷提高,調味料酒行業的發展正是適應了這個消費升級的趨勢。
此外,調味料酒屬于多種原輔料調配的復合調味料,因此產品可以根據消費需求進行調整,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行業企業積極順應消費需求,不斷研發和創新產品,更是推動了行業發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調味料酒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部分生產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漠視調味料酒復合調味料的本質,混淆調味料酒和酒的區別,刻意突出調配調味料酒基酒的差異,宣傳上過于強調某種基酒的營養成分或健康功能,給普通消費者造成了概念認知上的混亂,給調味料酒產業平穩發展埋下了一定的隱患。而且,中國約有1000多家料酒企業,但以中小型的區域性企業為主,行業集中度較低,行業CR5 不足15%,總體上調味料酒市場處在各調味品龍頭企業快速搶占市場份額階段。
料酒市場加快集中趨勢,口味細分受消費者歡迎
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調味品、黃酒龍頭紛紛進入。從地域分布來看,山東省(68家)、江蘇?。?2家)、河南?。?0家)位居前三。
調味料酒的主要品牌有北京二商王致和、湖州老恒和、江蘇恒順、北京老才臣、上海鼎豐、北京六必居、浙江五味和(湖羊)、統萬珍級、寧波佐餐王、上海寶鼎、遼寧鄭友和、哈爾濱正陽河、湖北土老憨、青島燈塔、沈陽含飴、貴陽味莼園、天津利民、北康釀造、佛山海天、千禾味業、廣東美味鮮(廚邦)、山東魯花、同康、八道釀等。
調味料酒本質上屬于復合調味料,生產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和消費需求不斷開發出包括蔥姜料酒和紅燒料酒等在內的多樣化產品。業內認為,調味料酒產品應用場景多,無論是清蒸還是紅燒都可以使用。同時調味料酒的消費受地域性限制的影響較小,便于全國化推廣。大量有實力企業的進入,通過資金、渠道、宣傳和管理等構建的品牌壁壘,將進一步加快市場的集中趨勢。
調味料酒行業是在國家標準《調味品分類》(GB/T20903-2007)和行業標準《調味料酒》(SB/T 10416-2007)發布實施之后才開始逐步發展壯大,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規范,正本清源才能明確料酒的市場定位和產品屬性,更好地促進行業發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中國調味品協會大數據信息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