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緊抓“產、購、儲、加、銷”5大環節 大力推動綠色儲糧節糧減損
摘要: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減少農戶損失。糧食安全需要千家萬戶藏糧于民的“小糧囤”。由于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干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約8%。為改變這一問題,自2007年起,我國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高楊報道 11月18日,記者從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召開的“倉儲設施建設提升 綠色儲糧節糧減損”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全省糧食和儲備部門從糧食“產、購、儲、加、銷”等環節大力推動節糧減損工作,把實施節糧減損與“糧安工程”“優質糧食工程”“齊魯糧油”品牌打造結合起來、一體推進,加快實施以“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為內涵的“五優聯動”,推動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帶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節糧減損成效明顯。按照“規模適當、布局合理、倉房完好、設施配套”的原則,全省不斷推進糧食儲藏保鮮保質、蟲霉防治和減損降耗等技術的應用,應用環流熏蒸系統倉容2369萬噸,應用糧情測控系統倉容2700萬噸,應用機械通風倉容2980萬噸,倉儲設施條件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據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倉儲與產業處四級調研員陳書亮介紹,在節糧減損方面,糧食和儲備部門重點抓實四項工作。
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減少農戶損失。糧食安全需要千家萬戶藏糧于民的“小糧囤”。由于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干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約8%。為改變這一問題,自2007年起,我國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山東作為糧食主產區,結合省情糧情,因地制宜大力推廣經濟、適用、防蟲、防霉儲糧新裝具,持續推進農戶科學儲糧建設,加強農戶科學儲糧知識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民安全儲糧技術水平。據初步估算,山東省通過組織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累計發放98.8萬個農戶科學儲糧倉,科學儲糧示范倉上不漏、下不潮、密閉嚴,防蟲、防鼠、防火、防霉變,能夠在3-5年內保持糧食品質基本不變,比傳統方式儲糧損失降低5個百分點,年均助農減損約4.9萬噸,增收約1.27億元。
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減少產后損失。按照“五優聯動”的工作思路,為提高糧食品質,高效興糧惠農,2017年啟動實施的優質糧食工程“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子項,在全省84個產糧大縣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280家,為農戶提供糧食產后所需的代清理、代烘干、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為主的社會化、專業化糧食產后“五代”服務,減少糧食霉變、拋灑,促進糧食產后減損4個百分點,充分發揮了促進糧食提檔升級減少損失的作用,打通農民售糧“最后一公里”,推動儲糧向專業化、科學化、社會化服務轉變。2020年以來,全省產后服務中心清理烘干糧食1613萬噸,節糧減損64.4萬噸,價值16.7億元。2020年汛期受災嚴重的臨沂市沂南縣產后服務中心烘干受災過水糧食 400噸。今年,聊城東昌糧食物流公司產后服務中心24小時輪替作業,1個月內烘干糧食2600噸,晾曬800余噸,有力解決了當地農民賣糧難的問題,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
應用綠色倉儲新技術,減少儲存損失。倉廩實,天下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倉儲環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山東省大力推廣應用綠色科技儲糧技術,讓糧食儲存保質、減損、降耗、增效,實現糧食“常儲常新”。國有糧庫是糧食儲備的主渠道。全省投入11億元,完善倉儲設施,維修改造倉容729萬噸,功能提升倉容590萬噸,建成“規模適當、布局合理、倉房完好、設施配套”的糧食倉儲設施體系。大力實施綠色低溫儲糧,“倉頂陽光”工程建成光伏發電19.9兆瓦,鋪設菱鎂板59萬平方米,倉內實施內環流控溫儲糧等“四合一”科學儲糧新技術,減少損失損耗,提升糧食品質。大力實施智能化管理,總投資3億多元建設“智能糧庫”,在全國率先上線省級糧食流通管理云平臺,近400個省市縣地方儲備糧庫實現遠程監管。通過實施“綠色、智能、精細、安全”儲糧,有效降低損耗率,保持糧食品質。
爭取政策強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山東是國家第一批“糧安工程”“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支持省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列入省委常委會重點工作任務、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及省委1號文件。省糧食和儲備局成立“優質糧食工程”推進領導小組,會同省財政廳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省委書記李干杰到糧食儲備企業調研指導;國家糧食和儲備局主要負責人到濱州、臨沂等地調研,給予充分肯定。成功舉辦三屆山東糧油產業博覽會,確定35家省級糧食安全教育基地,結合糧食科技活動周、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制作全國首部糧油科普動畫《齊麥麥與魯果果》,開展愛糧節糧宣傳,大力弘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
據記者了解,9月9日至11日,以 “減少糧食損失浪費 促進世界糧食安全”為主題的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濟南舉辦。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山東省制定《山東省糧食減損行動方案》。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倉儲與產業處四級調研員尚華也介紹了該局重點開展五大提升行動。
——開展法治保障提升行動。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山東省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加強糧食減損法治保障。推動綠色倉儲、口糧適度加工、全谷物標準、新型糧機裝備等標準的推廣應用。強化落實“一規定兩守則”,進一步提升倉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科學指導節糧減損。
——開展糧食減損產后服務提升行動。通過網絡、書籍、刊物等媒介,加大農戶科學儲糧宣傳力度。鞏固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種糧農戶提供“五代”服務的積極作用。
——開展糧食減損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大力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改造提升糧食倉儲設施功效性能,推廣應用、合理適配節能環保、高效綠色的儲糧技術,加快普及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機械裝備,提高倉房的氣密性、隔熱性。推廣糧食安全儲藏新倉型以及“糧情早知道”、儲糧蟲霉綠色治理技術及預測預警技術,擴大低溫、準低溫儲糧技術等安全儲糧新技術應用范圍,推進橫向通風儲糧技術。近期,省糧食和儲備局、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關于組織申報地方政策性儲備糧庫和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建設項目的通知》《關于組織申報省級區域性應急保障基地和政策性儲備糧庫綠色倉儲升級改造項目建設的通知》,目前,各地正在組織項目單位申報工作,省糧食和儲備局、省財政廳將組織專家評審,優選項目單位,突出節糧減損效能,以綠色倉儲功能提升助力節糧減損。推動糧倉分類分級和規范管理,開展“糧食企業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以標準引領促進節糧減損。
——開展糧食減損產業效能提升行動。實施“糧芯計劃”,提升小麥、玉米、花生和大豆的精深加工轉化率、循環利用率,提升糧食副產物附加值,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糧食產業優勢聚集區建設,開展糧食領域節糧減損技術和裝備研究開發,加強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適度加工技術和裝備開發,降低加工環節糧食損耗。根據原糧流通與糧油加工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發展需要,健全完善糧食物流體系,推廣新型專用散糧和成品糧集裝運輸裝備及配套裝卸設備、現代糧倉建設技術和物流配套技術開發應用,發揮現代物流作用,降低運輸環節的糧食損耗。
——開展糧食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提升“齊魯糧油”品質,引導群眾健康飲食消費,降低消費環節糧食損耗。“十四五”期間遴選“齊魯糧油”產品300個,爭創“中國好糧油”產品100個,制定和完善10個“齊魯糧油”產品團體標準。支持地方以優勢產業為依托,提升區域糧食品牌影響力。貫徹“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倡樹先進典型,積極宣傳節糧減損模范事跡,倡導勤儉節約優良傳統,依托糧食安全教育基地,組織開展糧食科技活動周、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等宣傳活動,推進 “愛糧節糧”進軍營、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等系列活動,普及合理膳食等營養健康知識,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