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海南屯昌建“醉美”自由貿易港“后花園”

2021-12-31 11:49 中國發展網 羅津、王心武
海南 自由貿易港

摘要:“兩翼”,就是落實全省“多規合一”總體規劃,依托屯昌特色產業與生態資源優勢,在全縣域布局生態循環農業與生態休閑旅游,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與南藥養生觀光旅游區,加快構建“特而強”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后花園”。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羅津 記者 王心武)12月29日,中國共產黨屯昌縣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海南省屯昌縣委書記凌云作報告,表示屯昌將在未來做好努力實現“三個新屯昌”的奮斗目標,即建設開放活力新屯昌、建設綠色精品新屯昌、建設共富共享新屯昌,

今后五年,屯昌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定不移貫徹“一核兩翼三新”總體發展思路。“一核”,就是依托屯昌位居海南中部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推進以縣城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優化縣城中心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建設與治理現代化水平,努力承接“海澄文定”與“大三亞”兩個經濟圈產業溢出與產業轉移,加快建設承北對南、承東對西的中部重要門戶樞紐。“兩翼”,就是落實全省“多規合一”總體規劃,依托屯昌特色產業與生態資源優勢,在全縣域布局生態循環農業與生態休閑旅游,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與南藥養生觀光旅游區,加快構建“特而強”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后花園”。

 

深入實施“全方位開放”工程

屯昌將堅持把對外開放作為屯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海南自由貿易港戰略布局。加強與瓊北、瓊南地區供應鏈對接合作,承接好“海澄文定”與“大三亞”兩大經濟圈的產業溢出與產業轉移,實現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謀勢,將屯昌建設成為承北對南、承東對西的中部重要門戶樞紐。依托毗鄰“海澄文定”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屯昌生態資源豐富、產業要素綜合成本低、產業承載空間大等比較優勢,積極布局工業品“瓊北研發、屯昌生產分撥”,農產品“屯昌加工集散、瓊北消費”的產業格局。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承接并落實好“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等相關政策和“一負三正”清單,用好貨物貿易零關稅和服務貿易“既準入又準營”制度,落實市場準入、“標準制+承諾制”投資等制度,增強屯昌集聚企業投資和高端人才落地發展的吸引力。大力引進高端生物制藥企業和研究機構,努力打造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南藥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基地,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利用好國際中醫藥交流中心平臺,大力宣傳推介南藥文化和產品,提升南藥產業知名度。持續推進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擴大開放,引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有市場的外向型企業,補足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短板,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好行政審批的“減法”,聚焦縣域發展方面的制度創新突破,不斷深化“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窗口管受理”“一支隊伍管執法”“最多跑一次”“就近辦、馬上辦”等改革,完善審批、監管、執法協調聯動機制。做實優化服務的“加法”,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機制,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全面推行政務服務“好差評”機制,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深化投資項目建設前期工作代辦制、否定備案制、首問負責制等制度改革。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提高政府項目管理效能,不斷釋放經濟發展活力。

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建立并完善“招商機構+對口職能部門+行業協會+產業鏈頭部企業”模式,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多渠道開展招商引資。把串聯補齊產業鏈作為招商的主攻方向,建立智力支撐機構和專業化招商隊伍。嚴格執行重大項目落戶綜合評價機制,從產業類型、預期效益、環境評估等維度進行評價,確保進駐項目層次高、建設快、見效早。

切實抓好自貿港風險防控工作。以防控自貿港建設重大風險為重點,提前謀劃、提前布局,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做好防控預案,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到域內風險防控和落實政策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健全重大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建立“首席風險官”制度,提升防范化解各種風險的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建立健全“五個自由便利、一個安全有序流動”政策落實與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同步推進機制。加強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強化重點領域、行業、物品安全管理,完善預防、救援、處置、保障等協調統一的“大應急”管理格局。

深入實施“全要素融城”工程

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未來,屯昌會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以產業為先導、創新為驅動、人才為支撐,強化生產和服務聯動,加強綜合服務配套,推動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加快推動資源要素向城區集聚,增強城市輻射力和承載力,形成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流的強大吸納力。按省級園區標準加強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優化發展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產業服務,提高產業基地建設水平。推動企業向鏈上集聚,圍繞黑豬、南藥、康養等主導產業的“鏈主”企業,實施產業鏈上下游精準招商,引導企業向“鏈條”集聚,打造一批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的區域性產業鏈集群。

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利用屯昌南藥種植產業基礎和優勢資源,積極發展南藥精深加工,加快推進南藥制藥項目建設,打造規?;木罴庸どa基地。配合南藥制藥項目,深入實施“建鏈、補鏈、強鏈”工程,支持企業加快建設南藥研究、種苗培育、種植示范基地,形成南藥“育種—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著力促進健康服務與旅游良性互動、深度融合,鼓勵發展多樣化健康產品和服務,推動屯昌南藥產業向產研旅全面延伸。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引進培育壯大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推動黑豬、金椰子、檳榔等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加快規模化黑豬種苗基地、無抗生物飼料等項目建設,支持推動屯昌黑豬改良品種,形成繁育標準、營養標準、養殖標準,帶動黑豬全產業鏈發展。

繁榮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穩步推進建材、農貿市場等專業市場建設和提檔升級,著重加快縣城主要地段的商業開發和市場建設,積極推動服務業和服務消費優化升級,促進消費回補和市場繁榮。優化區域性物流網絡體系,依托屯昌交通地理區位優勢,以覆蓋全省的產業和消費生產型服務為重點,以服務全省物流集疏運為定位,重點承載屯昌及周邊地區鮮活農產品等物流服務需求,著力打造集展示、交易、倉儲、冷鏈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屯城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冷庫建設,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生產流通消費高效銜接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積極構建縣、鎮、村三級農產品運銷實體網絡,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完善創業創新生態、優化創業創新機制,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水平。依托產城融合示范區和龍頭企業,加快建立專業化創業平臺。深入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認定工作,鼓勵引導中小企業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開展科學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縣域特色主導產業與創新鏈相融合。

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堅持人才培養與引進并重,大力引進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對本地人才培養力度,不斷提升人才數量與質量。加快建立黨管人才、多主體協同參與、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人才發展治理模式,推動形成“產業集聚人才”和“產業引領人才”的相互促進格局。建立健全“候鳥”人才工作站管理制度和工作激勵機制。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對教育醫療、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亟需的杰出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障、職稱評定、配偶就業等方面提供更加周到細致快捷的服務。

深入實施“全域化興旅”工程

接下來,屯昌將充分發揮屯昌丘陵地區宜居宜養的優勢,構建以中醫健康旅游為主,鄉村精品旅游、體育休閑旅游、生態文化旅游、主題文化旅游等多點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通過全鏈式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合理布局、提升服務、系統營銷,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游。

布局精品化旅游項目。加快加樂潭健康養生旅游產業園項目建設,科學規劃啟動烏坡溫泉健康養生度假區建設,提升旋風虎軍事主題園項目質量,支持夢幻香山芳香文化園創建國家5A級景區,促成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打造具有屯昌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線。推進屯城鎮、新興鎮、楓木鎮3個體育運動休閑小鎮建設。結合木色湖、加樂潭等優質旅游資源,打造融合觀光游樂、運動休閑、居住體驗等多種旅游功能于一體的體育旅游綜合體。深入開發“武術之鄉”主題旅游產品。加快南田起義舊址、尖石嶺紅軍洞(二期)項目建設,深入開發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等主題旅游產品。

豐富多元化旅游業態。充分挖掘和發揮屯昌縣體育旅游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體育旅游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武術、自行車、山地戶外、賽事表演等體育旅游項目,實現旅游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引進優質健康養生旅游企業和機構,推動以南藥為核心的旅游路線及周邊產品開發,實現旅游與康養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屯昌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推動生態型景區和生態型旅游新業態開發建設,構建以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重點、文體旅游和健康旅游為特色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實現旅游與生態的深度融合。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旅游產業,著力打造一批精品鄉村旅游項目,引導鄉村旅游朝著中高端農旅融合方向發展。

優化全鏈式旅游服務。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供給水平,全鏈式打造高水平旅游服務支撐體系,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加大屯昌黑豬、閹雞、香草鴨等特色美食的投入與開發力度,挖掘地方餐飲特色,推出民間傳統小吃、網紅美食、主題餐飲等特色體驗項目,打造特色餐飲品牌。積極引進建設一批星級酒店,支持各類特色化、中小型家庭旅館以及度假和康養型民宿發展,滿足游客差異化、多元化的住宿需求。打造旅游消費、休閑娛樂、特色餐飲于一體的“消費商圈”,重點發展油畫、水晶、芳香類產品,打造屯昌“有禮”品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提升旅游景區服務功能。完善集散咨詢服務和旅游引導標識體系。加強涉旅行業從業者服務技能培訓,提升全民旅游服務意識和旅游從業者服務技能,凈化旅游消費環境,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深入實施“全領域強農”工程

此外,屯昌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領域,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各項基本任務落到實處,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縣、鎮、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在5年過渡期內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切實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繼續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深化產業、就業、消費幫扶,落實綜合保障措施,促進群眾穩定增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以“建設全省農村衛生環境最干凈的地方之一”為目標,以“1248”為抓手,聚焦“三清兩改一建”,切實抓好“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污水治理和農村裸露土地治理等重要工作,聚焦“五美”目標,推動生產、生態、生活有機融合,打造美麗鄉村。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萬名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程”。進一步完善“一核兩委一會”鄉村治理機制。繼續鞏固深化清單化手冊制改革成果,暢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加快構建治理有效、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建設,建立完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和農業發展長效機制,推廣農業循環生產技術和改進生產設施,強化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建立農作物秸稈收集運輸處理體系。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穩定糧食生產。服務好邁灣水庫水利工程建設,謀劃推動木色湖補水工程建設,加強對田間溝渠及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和提標改造,不斷提升水利基礎設施服務農業發展的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擴大設施蔬菜種植面積,改造老舊大棚,提升設施設備信息化水平,推進蔬菜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精準化水平。

做強做精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充分挖掘各鎮資源特點,科學布局縣域農業產業錯位發展,深化“一鎮一業”發展策略。加強“兩品一標”培育認證工作,打造縣域優勢品牌。大力發展熱帶果蔬、高價值林木,積極培育黑豬、苦瓜、油茶、檸檬、沉香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做優做強“三棵樹”,培育壯大金椰子產業,穩定和增值橡膠、檳榔產業,鼓勵發展林下經濟。扶持發展南藥種植,推廣種植石斛、藿香、益智等一批經濟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中藥材品種,高標準建設全省重要的南藥生產基地。

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雙向流動,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推進鎮村規劃編制工作,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優化村莊空間布局,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扎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實施消除農村集體“空殼村”行動計劃,盤活利用農村集體資產,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落實農業補貼政策,健全農業保險和風險防控保障機制,完善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繼續深化農墾改革,建設高效暢通的墾地融合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墾區社會治理、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實質融合,以農墾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加快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持續提升農村交通條件和出行環境。加快城鎮、居和農村地區水網建設,推進城鎮周邊供水管網進一步向農村延伸。全面實施鎮域、居和農村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工程,進一步提高城鄉污水處理能力。加快實施燃氣下鄉“氣代柴薪”行動,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燃氣普及率。加快建成現代農村電網,著力提升配電網的供電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布局行政村5G網絡,推動全縣域行政村寬帶盲區光纜建設。持續推進各鎮鎮墟和農場居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培育產業,繁榮村鎮商業活動,把鎮墟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建成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一環。

深入實施“全區域護綠”工程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的紅線、環境質量的底線、資源利用的上線,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把屯昌打造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生態后花園”。

加強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完善“多規合一”改革,堅決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科學劃定并嚴格管理“三條控制線”,推動經濟和環境可持續、均衡發展。落實“三線一單”規劃管控,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統籌協調。健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評價制度,大幅提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生物安全保障制度和管理體制,加強外來物種的環境風險管控。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構建生態保護領域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位一體”的責任追究體系,嚴格執行黨政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強化綠色發展和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屯昌生態環境質量邁上新臺階。

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節能環保型檳榔烘烤技術與設備示范基地建設。落實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機制,進一步精準化、精細化管理管控大氣污染源,力爭細顆粒物(PM2.5)控制在11微克/立方米以內,優良天數比例持續保持在98%以上。加強縣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抓好省控斷面水環境監測治理,確保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質以上。健全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加快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建設。加強礦山生態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善河(湖)長制長效管理機制,打造“幸福河湖”示范樣板。持續推行林長制,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全面推行田長制,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緊扣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目標,加快推進全面禁塑、裝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車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先導性項目建設,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行動,爭當降碳去碳“優等生”。完善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切實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價值發揮出來。將循環生產、節能節水、集約土地作為項目引進的重要標準,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提升改造,不斷推進能源、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進產業環?;h保產業化。推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和規范建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盤活廢棄礦山、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綠色智慧水網建設,實施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深入實施“全方位惠民”工程

屯昌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減,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補齊社會事業短板弱項,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縣人民。

持續推動就業創業促增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局面。大力發展打工經濟,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著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更具體、更直接地服務本地富余勞動力打工就業、自主創業,提高就業能力。圍繞海南自由貿易港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重點培訓提升建筑、家政、旅游、物流等領域農民工專項技能。健全完善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就業創業優惠政策體系,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返鄉來屯就業創業。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重點群體,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保障基本生活。

積極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貫徹實施人均預期壽命提升計劃,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加快推進健康屯昌建設。扎實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開展以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強化醫共體網格化建設布局。加強縣級醫院??平ㄔO,強化重癥醫學、急救醫學、感染性疾病、兒科、婦產科等??圃O施設備保障,提升縣人民醫院辦院水平。大力支持優質中醫機構協助發展縣中醫院事業,完成“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院的創建工作。推動精神??漆t療機構建設,不斷提升精神(心理)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精準防控,推動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健全農村、社區等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強化全科醫生和村醫隊伍建設,逐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全面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升城鄉社會保障水平。規范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事業發展。落實特殊人群政府代繳政策,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參保覆蓋率,實現“應保盡保”。完善城鄉困境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養老、醫療、工傷和失業等保險制度。建立健全退役軍人事務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和政策制度體系。全面推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制度,建立縣、鎮、村三級救助管理網絡,打通困難群體救助“最后一公里”。完善“菜籃子”保供穩價體系,強化產銷合作,打通平價蔬菜“內供、調運、售賣”全鏈條。繼續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引進人才住房等各類住房建設,確保基本滿足本地居民和引進人才住房需求。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