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國開放發展水平 加快自主品牌國際化步伐
摘要: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看,進一步提升我國開放發展水平,需要加快自主品牌國際化步伐,推動更多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同時依托品牌企業更多吸引國際要素資源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推動國內國外投資、消費和貿易的一體化、聯動化發展。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 | 安寧
品牌是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新發展階段,我國企業應怎樣以改革創新應對變局、開拓新局,構建強大品牌?又如何以自身品牌建設為助力,為高質量發展聚力賦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服務業室主任、研究員洪群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以新發展理念作為推進品牌建設的指揮棒和根本導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將品牌建設融入新發展格局
一個國家或區域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在世界范圍內強勢崛起。品牌不僅是一個企業經濟實力和市場信譽的集中反映,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
為大力宣傳知名自主品牌,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自2017年起,我國將每年5月10日定為中國品牌日。歷經6年,中國品牌逐漸完成蛻變,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重塑中國商品形象。
品牌建設應如何融入新發展格局?洪群聯告訴本報記者,從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看,一方面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關鍵是擴大消費需求,這需要更多質量安全可靠、服務細致周到的產品;另一方面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型企業,而這些企業必然是擁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企業。
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看,進一步提升我國開放發展水平,需要加快自主品牌國際化步伐,推動更多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同時依托品牌企業更多吸引國際要素資源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推動國內國外投資、消費和貿易的一體化、聯動化發展。
優質供給與美好需求的連接紐帶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曾經指出,品牌是高質量發展的象征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打造知名品牌,豐富優質供給,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擴大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途徑。要不斷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質量及其影響力,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更好滿足群眾的消費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共同開創品牌發展美好未來。
優質供給和美好需求之間,品牌便是連接紐帶。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徐建偉看來,我國制造業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和質量品牌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的關鍵,也是企業提升發展能級、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點。
“在需求升級帶動下,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價值和消費體驗,個性化品質化消費快速興起,對品牌產品供給提出了迫切需求。”徐建偉說,從供需循環來看,更多優質品牌涌現,在優化供給結構的同時,能夠促進和帶動國內消費市場升級;國內需求結構升級則為自主品牌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市場空間,形成需求升級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牽引。
品牌建設應如何順應新發展階段的消費升級需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義博表示,這要求企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突出個性特色,把產品和服務品質放在首位,塑造更高質量的供給體系,打造出能夠贏得消費者信任和口碑的知名品牌。“這個過程就是在落實新發展格局構建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也是在踐行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鄒蘊涵告訴本報記者,品牌建設為供給和需求的良性互動搭起了橋梁,是供需雙方提高匹配度的有效渠道,有利于通過增加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有效供給,減少重復性、低附加值的無效供給,推動緩解近年來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供需循環不匹配問題,有利于以更高水平的供需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助力高質量發展
“三新一高”重要論述的提出,對品牌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賦予了品牌建設新的歷史使命。
“從新發展階段看,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現代化國家建設要求要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而品牌建設正是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從低附加值邁向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必然要求。”洪群聯表示,應通過品牌建設為高質量供給創造更多市場需求,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
然而,我國還存在知名品牌數量偏少、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等問題,加強品牌建設、推動品牌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對此,洪群聯告訴本報記者,新發展理念為推進品牌建設提供了工作導向。
他表示,品牌建設要堅持創新發展。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堅持協調發展。要注重品牌在不同人群、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定位,進一步明確品牌建設方向思路,增強品牌建設針對性;堅持綠色發展。要鼓勵企業在品牌建設和生產經營中采用綠色環保節能技術,更好適應“雙碳”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開放發展,充分借鑒品牌建設的國際經驗,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品牌國際化發展,樹立品牌自信,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堅持共享發展。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發揮品牌對引領消費、創造需求的重要作用,引導企業打造人民滿意的產品和品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記者付朝歡、劉政和見習記者陳薈詞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