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中歐思創會系列品牌活動北京首站成功舉辦
摘要:論壇旨在探討中國經濟現狀和發展新動能,為企業家與投資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視角,幫助企業把握中國經濟走勢,助力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中國歐盟商會、英中貿易協會、財新智庫支持的第九屆“中歐思創會”在北京舉行。論壇旨在探討中國經濟現狀和發展新動能,為企業家與投資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視角,幫助企業把握中國經濟走勢,助力產業發展。
芮博瀾教授致歡迎辭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管理委員會成員、副教務長、GEMBA課程主任芮博瀾 (Ramasamy, Bala)在歡迎致辭中表示:“盡管中國當前的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但‘聰明’的企業仍然能夠適應市場環境并獲得成功的機會。”他進一步強調,當前是投資者押注中國市場的絕佳時機。但尋找機遇必須建立在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全面真實了解的基礎上,而不能僅僅依賴于片面的市場信息。
劉世錦先生發表主旨演講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主題為“穩增長促轉型要著力深化結構性改革、挖掘新增長潛能”的演講。他指出,中國經濟的穩增長,需要依靠發掘新的增長潛能。例如發掘數字經濟潛能,比如發展新式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和電動車等,這將助力我國的新技術發展,并抓住比成熟經濟體更大的市場容量和更長期的增長機會。通過規模經濟,我們能更快地降低成本,從而形成新的技術和產業競爭優勢。
此外,他強調,穩定經濟增長需要繼續實施相對寬松、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并將注意力更多地轉向結構性改革。對擴大內需而言,需要從增加收入,以及拉動以文化、體育、娛樂為代表的發展型消費入手。在需求側改革方面,應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中的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務獲取權利平等以及土地(不動產)財產權利平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應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調整企業分類方法,促進國有和非國有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劉世錦表示:“在新時期改革過程中,我們要摸著石頭過河,既要有規定動作,也要為創新人才營造寬松環境,允許他們探索試錯。”
許斌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吳敬璉經濟學教席教授許斌在主題演講“中國經濟前景展望”中坦言,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有所放緩,面臨國內外諸多挑戰,這其中包含人口挑戰、全球經濟風險等問題。然而,許斌表示,中國經濟仍有很大潛力和韌性,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他特別強調了中國經濟的基本優勢,包括高效率、創業精神以及務實精神,這些優勢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許斌教授表示,我們應當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前沿技術和人工智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他以中國的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汽車“新三大產業” 舉例,中國占全球太陽能電池出口的80%以上,鋰電池出口的50%以上,電動汽車出口的20%以上,而這三者蓬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早期啟動、政府支持、強大且低成本的國內供應鏈,以及推動規模經濟的龐大國內市場等因素。
許斌最后總結道,中國經濟積極的前景與中國民營經濟的活力以及領導層務實的作風密不可分。他強調,中國企業的本土智慧以及富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為在中國尋求商機的投資者提供了充足的機遇。
圓桌討論
在圓桌討論和問答環節中,芮博瀾教授與無錫威唐工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Mohsen Sabet(中歐GEMBA2021),凱知樂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聯席行政總裁仲梅(中歐EMBA 2003),喜德瑞中國區執行總裁、中國歐盟商會歐洲供熱行業協會中國分會主席謝新天(中歐MBA972),跨國公司碳中和50人論壇秘書長劉恒偉,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張明霞(中歐EMBA 2018)共同討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地緣政治對中國商業環境的影響。在對中國新經濟格局下的策略討論中,他們紛紛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樂觀態度,并表示將持續關注行業最新趨勢,促進產業的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