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項目集體簽約,廣州舉辦粵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資源對接活動
摘要:粵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資源對接活動日由廣州市人社局主辦,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承辦。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12月26日,作為2024年廣州技能活動周配套活動之一,粵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資源對接活動日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舉辦。來自香港、澳門、內地有關機構,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聯盟的發起單位、理事長單位、副理事長單位、盟員單位的約200名嘉賓代表齊聚羊城,共同促進三地技能人才資源對接?,F場,一批粵港澳三地合作單位項目集體簽約,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技能人才培養。
一批粵港澳三地合作單位項目簽約
粵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資源對接活動日由廣州市人社局主辦,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承辦。
活動現場舉行了新進成員授牌、新入庫專家發證儀式。經過綜合評審,聯盟決定增加中國船舶集團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單位等46家機構為新增盟員,增加戴偉浩同志等為專家庫專家,新設智能建造專業委員會等5家專委會。聯盟向新成員單位、專委會及專家頒發牌匾和證書。
2023年10月,由廣州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總工會、南沙區政府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聯盟在廣州南沙正式成立,成為省灣區辦唯一批復成立的大灣區區域性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平臺性組織。聯盟吸納了大灣區高校和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入盟,率先全國打造由政府部門牽頭的輻射粵港澳技能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的新陣地。
成立以來,聯盟成員發揮互補優勢,積極整合大灣區各企業、行業協會、院校、培訓機構、評價組織等資源,共同推進創新型、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創新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聯盟特色的產教融合技能人才培養新做法、新模式和新經驗。成員充實后,如今聯盟共有 191家盟員單位,其中理事長5家,副理事長99家,會員單位87家,專家庫專家186名,下設3個秘書處單位,20個專委會以及1個分支機構——白云分盟。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5個粵港澳三地合作單位項目簽約儀式,分別是人才培養與國際人才交流、人工智能應用人才培養項目、產教融合師資培訓項目、粵港澳三地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劃項目、直播電商人才培養項目。并正式啟動了第十三屆粵港物聯網大賽(院校賽道)暨開源鴻蒙技能大賽賽題發布。
明年,聯盟將以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以及國家公共就業能力提升示范項目等重大改革項目為依托,充分利用好政策支持和區位優勢,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更高的服務標準、更具創新引領的舉措,服務大灣區院校、企業及各類技術技能人才,探索搭建有利于人才、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合作和區域融通的平臺體系,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教融合、人才培育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政、校、企、行業共商技能人才發展策略
活動現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主席莊守堃、澳門工匠學院課程副總經理李敏兒、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喬西銘作為粵港澳三地代表在現場分享了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與做法。來自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澳門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協會、廣州技工院校以及“產教評”生態鏈鏈主企業代表,在圓桌論壇上就技能人才發展策略和方法進行思想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社局現場重磅發布了廣州市產教評技能生態區建設政策。廣州作為全國首個提出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區的城市,圍繞民營經濟生態區、智能制造生態區、院校聚集生態區、鏈主聚集生態區等四大技能生態區建設,構建“產教評技能生態鏈2.0版”。產教評技能生態區“樣板工程”是廣州市開展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的示范性項目,旨在以產業標準引領,整合資源,精準對接產業升級需求,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技能生態系統。
圍繞四大生態區,政策集中資助體系建設、資源開發、人才隊伍建設、示范樣板打造等四類建設項目。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協同推進”的原則,推動各生態區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技能生態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聯盟成立一周年之際舉辦粵港澳三地技能人才資源對接活動,旨在進一步提高聯盟各成員單位在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方面的資源融合能力,挖掘粵港澳三地在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創新創業就業等領域的合作潛力,拓寬三地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資源的互聯互通渠道。
下一步,廣州市人社部門將錨定“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標高追求,緊緊圍繞打造技能人才高地,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厚植技能人才成長的“沃土”,加快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技能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