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25年鋰電全產業鏈產值超過6000億
摘要:鋰電新能源新材料共性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保持國際領先水平,以寧德為核心、全國知名的新能源材料產業核心區基本形成,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在推動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顯著作用。
本報訊 記者張自芳報道 鋰電新能源新材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產業,對推動能源綠色轉型、應對極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近日,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加快推動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爭取到2025年,全省鋰電池產能規模突破500GWh,全產業鏈產值超過6000億,全省累計建成電動汽車換電站達1000座以上。鋰電新能源新材料共性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保持國際領先水平,以寧德為核心、全國知名的新能源材料產業核心區基本形成,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在推動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顯著作用。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圍繞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提出聚焦六個方面做好產業發展培育工作。
一是在打造自主可控產業創新體系方面,以點帶面,突出重點。在做優做大福建省已設立的一批鋰電新能源新材料創新平臺基礎上,再新建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開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探索以“揭榜掛帥”形式,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支持福建省創新研究院建設新能源電池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全過程一站式的鋰電池創新綜合服務。
二是在培育完善鋰電產業鏈條方面,做大龍頭,延鏈補鏈。明確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先發優勢,加速技術迭代、產品升級和產能擴充,推動寧德、廈門加速培育產業發展集聚區,同時圍繞各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引導企業申報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健全全生命周期資源綜合管理,促進鋰電新能源產業“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聯動發展,培育形成福建特色新能源產業集群,并爭取納入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
三是在推動多元化應用示范方面,明確方向,強化配套。全面推廣“新能源+儲能”一體化開發模式,實現儲能與新能源發電的深度融合、聯合運行,鼓勵各類已建、在建的風電和集中式光伏項目參照配建儲能設施;對換電基礎設施電力增容等審批服務開辟綠色通道、簡化辦理流程;積極推動換電模式發展,支持各設區市研究出臺“十四五”電動汽車、電動船舶充換電站等支持措施,有序開展換電基礎設施和網絡建設。
四是在強化產業發展要素保障方面,瞄準痛點,精準支持。優先保障鋰電新能源新材料創新平臺、產業基地、重點項目等用地用海需求,對建設成效顯著的地區,福建省發展改革委安排前期工作經費支持;鼓勵省超算中心與鋰電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龍頭企業深入合作,以最優惠價格滿足產業發展算力需求等。
五是在完善產業人才支撐體系方面,加強引培,優化機制。實施省級高層次人才認定支持、產業領軍團隊支持等項目,吸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人才攜技術、團隊來閩進行項目落地轉化等。
六是在加強產業發展統籌協調方面,做好保障,強化管理。依托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協調小組,完善省、市、縣三級協同聯動機制,加強對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引導各地加大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嚴格履行審批、安全、消防、環保等管理程序,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據介紹,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是福建的優勢特色產業,近年來,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寧德時代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1C創新實驗室、福州大學清源創新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相繼設立,成為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重要載體,涌現出寧德時代、寧德新能源、中創新航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帶動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粘結劑、導電劑等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完善,在全國鋰電新能源新材料市場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