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基礎設施補短板,民生領域解難題
摘要:改善出行條件,解決“行路難”。2016年以來,汪清縣新建改造農村道路257公里,改造危橋22座,實施農村破損道路改造工程97個,全縣200個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
汪清站列車恢復開行首日,旅客在站臺排隊上車。吉林省汪清縣發展改革局/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劉寶亮
基礎設施發展滯后,是貧困地區發展、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制約因素。吉林省汪清縣長期以來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缺口較大。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交通、水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持續加大項目、資金等支持力度,聚焦貧困群眾關注的行路難、住房難、吃水難、宜居難等民生問題,加快補齊汪清縣基礎設施短板。
改善出行條件,解決“行路難”。2016年以來,汪清縣新建改造農村道路257公里,改造危橋22座,實施農村破損道路改造工程97個,全縣200個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優化或新開通客運班車線路20條,解決26個偏遠村不通客車問題,行政村通車率達到100%。2019年3月,汪清縣唯一一對客運火車停運,影響群眾出行。國家發展改革委掛職干部開展深入調研,積極與鐵路部門溝通協調,提出運行方案優化建議,列車于2019年11月21日恢復開行,通達州府延吉并順暢銜接動車班次,為百姓提供了便捷、實惠的出行方式,特別是在冬季冰雪天氣時,保障旅客“走得了、走得安全”,得到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保障住房安全,解決“住房難”。支持汪清縣用好國家和吉林省對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的傾斜支持政策,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人群及收入低于貧困線1.5倍的邊緣戶,全部納入危房改造范圍。累計投入1.27億元,改造危房4495戶,針對無房戶和鰥寡孤獨等特殊群體建設226戶聯體式脫貧公寓。明確改造標準、方式、程序、質量要求,加強危房鑒定、建設審批、質量安全、竣工驗收等全過程監督管理,確保貧困群眾全部住上安全房。
確保飲水安全,解決“吃水難”。按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部署,汪清縣統籌使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省級水利建設資金、縣自籌資金等,投入2.67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48處,農村集中供水率與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在冬季枯水期、上凍期時加強排查,認真查擺解決飲水安全保障方面的薄弱環節。同時,加強建后管護,鄉鎮政府負責工程運行管理,相關部門加強監督指導,200個行政村水量水質全部達標,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整治人居環境,解決“宜居難”。支持汪清縣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實施8個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工程,形成“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治理機制。在廁所糞污治理方面,改造農村旱廁6890戶,同步實施廁所糞污環保無害化處理。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啟動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站4個,完善農村污水處理體系。在村容村貌提升方面,有序實施農村圍欄改造提升、路燈安裝、道路邊溝建設等,開展綠化樹和花草栽植,農民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