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巫溪紅池壩:全力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讓生活煥新顏

2021-02-24 17:27 中國發展網
巫溪紅池壩 脫貧 紅池壩鎮

摘要:三年多來,紅池壩鎮按照“農旅融合、旅為龍頭、農為基礎、交通先行、黨建保障”治貧良方和“精準到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統籌到區域”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動政策落實、項目落地、工作落細。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白雪報道 山高谷深、路狹崎嶇,位于重慶市巫溪、云陽、開州3區縣結合部的紅池壩鎮,曾經是典型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三年多來,紅池壩鎮按照“農旅融合、旅為龍頭、農為基礎、交通先行、黨建保障”治貧良方和“精準到村、精準到戶、精準到人,統籌到區域”的工作要求,全力推動政策落實、項目落地、工作落細。全鎮廣大干部群眾,充分發揚爭分奪秒、戰天斗地的脫貧奮戰精神,用三年左右時間,共完成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等項目144個,完成投資4.68億元。

截至2020年10月底,紅池壩鎮“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實現動態清零,9個貧困村全部銷號,1329戶、512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面實現穩定脫貧目標?;A設施深度改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不僅使紅池壩鎮的廣大干部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也讓每個到過這個地方的人驚嘆于深貧堡壘的“千年蝶變”!在這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和人類創舉中,脫貧攻堅的成果遠不止只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必將會給農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深刻變化,必將為推動新時期農村社會變革注入強大動力活力。

從“一脈不通”到“滿盤皆活”

紅池壩鎮背靠紅池壩AAAA級景區,卻吃不上旅游飯,究其原因,最大的瓶頸就是交通制約。紅池壩鎮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堅持“交通先行”,推進基礎設施深度改善,是紅池壩鎮實現長遠穩定脫貧的根本支撐。

來自重慶主城的駐鎮扶貧工作隊員見證了紅池壩鎮的交通巨變。以前,到大山之中的紅池壩鎮僅靠一條4.5米寬的鄉道進出,塌方斷道堵車時有發生,到周邊最近的縣城,也要3小時以上。隨著連通開州、云陽64公里“一橫一縱”干線公路建成,如今變成了7.5米寬的標準三級旅游路,車程整整縮短1小時。紅池壩鎮也由過去離縣城最遠的地方,變為離重慶主城、離紅池壩景區最近的地方。上述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新建的235公里四好農村路、251公里人行步道,不僅解決了出行難問題,更是實現了‘村與村互聯互通,戶與戶腳不帶泥’的目標。”與此同時,紅池壩鎮還實施農村電網改造項目6個,新建通訊基站19座,實現了路、電、訊等基礎設施功能配套,生產生活用電全面保障,無信號、無網絡問題徹底解決。

基礎設施的深度改善,不但提高了精準扶貧效果,更夯實了紅池壩鎮及周邊區域長遠發展基礎,也加快了城市文明向農村的輻射輸入,山里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變。

“過去賣頭肥豬需要翻山越嶺、費九牛二虎之力,運費都要半頭豬。”上述負責人表示,道路通訊的改善為“山貨出得去”打開了便捷通道,現在企業上門收購生鮮農產品,當天就能運到重慶主城。鎮村都建起了電商物流服務中心,村里的年輕人學會了抖音賣貨、直播帶貨、微信朋友圈推銷。2020年以來,全鎮已銷售各類扶貧產品620余萬元。

與此同時,道路通訊的改善也為“山外進得來”打開了方便之門。上述負責人解釋說:“三年前,紅池壩鎮僅有3家食店和2個小旅館,幾乎沒有外來人員。”而如今,全鎮已建成了民宿酒店3家、民宿接待戶50余戶、床位390余張。2020年的“五一”小長假,來自重慶主城和周邊區縣的3000余名游客自駕到紅池壩鎮體驗山鄉巨變,茶山村、龍臺村的特色民宿一床難求。昔日的窮山溝,竟然成了網紅打卡地。曾經的大山阻隔造成了千年貧困,脫貧攻堅帶來的交通巨變,為山里人鋪就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農業發展:從“三大坨”到特色高效

紅池壩鎮祖祖輩輩種植玉米、紅薯、洋芋“三大坨”。“豬吃糧食人吃豬,掙錢主要靠打工”,這句當地干群自嘲的話真實反映出紅池壩鎮農業產業發展的尷尬。上述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脫貧攻堅以來,紅池壩鎮按照‘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思路,推動結構調優、主體培強、品質提高,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振興路子。”

“從來沒有想到土里還能刨出這么多錢!”漁沙村貧困戶段緒階笑得合不攏嘴。2019年,他種植4畝多加工型辣椒,賣了16000塊錢,鎮里還給了2000元的產業補貼。據了解,近年來,紅池壩鎮大幅調減紅薯、玉米種植面積,空間布局上因地制宜,高山重點種植中藥材,中山重點發展茶葉,低山重點布局特色經果。建成標準化茶園7800余畝,栽植核桃、脆李、脆桃等經果2.5萬余畝,套種辣椒(蔬菜)1萬畝,在地中藥材1.6萬余畝,養殖草食牲畜3萬余頭(只),發展中蜂7600余群,糧經作物比由7:3調整為2:8。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產業全覆蓋,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性收入由原來不足15%提升到35%左右。堅持農業圍繞旅游干,推行農田景觀一體化,宜農宜旅,構建起“春品茗賞花,夏避暑采果,秋收藥采蜜,冬民俗戲雪”四季農旅融合格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

一家一戶小生產融入千變萬化大市場,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揮了帶頭引領作用。上述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目前,紅池壩鎮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家,引導扶持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73個,培育種養殖大戶、產業能人246人。”強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形成“龍頭企業+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產業鏈條組織更具活力、分工更加明確,農戶負責生產、村集體負責群眾組織管理、專業合作社負責產前產中服務、龍頭企業對接市場。村村有示范基地,有農技服務隊伍,有產業樣板田。新主體煥發出新活力,增強了群眾依靠產業脫貧致富的信心,全鎮有55名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紅池壩鎮通過政府扶、干部引、大戶帶、改革促、企業聯等方式,建立起多種形式的帶貧、益貧長效機制,覆蓋農戶1600余戶,其中貧困戶900余戶。

走深走實“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紅池壩鎮背靠AAAA級景區,資源優勢在生態,未來希望在旅游。上述負責人表示,紅池壩鎮堅持走深走實“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全面推行“畜禽入圈、柴禾歸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衛生上榜”田園及人民居環境綜合治理,昔日的窮山惡水正在成為美麗鄉村,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來的實惠。

“碧空如洗,青山如黛。山林掩映著一棟棟灰瓦白墻的農房。400畝連片的脆李園花白如雪,一壟壟、一畦畦‘微田園’散落在房前屋后。三三兩兩的游人悠閑地沿著步道穿行其間,小孩子追逐著路邊花草中的蝴蝶。”上述負責人正在為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描繪著茶山村的春天。他坦言,三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臟亂差”的貧困村,地頭雜草叢生,房屋破舊不堪,雨天泥濘難行,晴天塵土飛揚。脫貧攻堅以來,茶山村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配套鄉村旅游設施,引進公司發展現代農業,呈現出環境美、村莊靚、產業實、人氣旺的好景象。2019年底,茶山村連同九坪村獲評國家AAA級景區,2020年又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村”和“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圍繞農旅融合發展,紅池壩鎮已建成農旅融合示范片7個,實現多組團發展,“旅為龍頭”開始落地見效。

值得一提的是,紅池壩鎮山大坡陡,交通不便,建房成本高、難度大,C、D級危房存量大。在實施脫貧攻堅戰之初,鎮黨委政府就把解決住房安全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推進安居工程。按照“頂不漏雨,墻不透風,線不漏電,結構穩固”要求,改造C、D級危房471戶,實施“四改兩治”(改廁、改廚、改圈、改線,庭院整治、入戶便道及排水溝整治)鞏固提升舊房安全2903戶,實現了群眾住房更安全、更衛生、更方便。房子改好了,家園變美了,村子變靚了,引導群眾掙上生態錢、吃上旅游飯。為此,政府補助支持有條件的農戶率先建成一批“森林人家”“特色民宿戶”,貧困戶陳安厷今年5月開始經營自家的“楓驛客棧”,不到半年時間就掙了3萬多元。他說:“如今黨的政策好,掙錢不必往外跑;在家致富門路多,還能照顧老和小”。龍臺村好客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8月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一年多時間收入130多萬元,帶動35戶農戶戶均增收7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也有了來源。目前,在對外通道還沒完全暢通的情況下,2020年累計接待游客30000余人次、鄉村旅游收入280余萬元。脫貧攻堅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希望,綠水青山正在成為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