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陵川:以工代賑“乘法”效應讓群眾的“金飯碗”盛上“香餑餑”
摘要:隨著丈河村人居環境和旅游環境的持續改善提升,在秀美自然風光和厚重文化加持下,丈河村的鄉村生態旅游逐漸由休閑向體驗、康養發展。
編者按 2月2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公布,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三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決不能,兩個開好局起好步,一個全面加強”。“兩個決不能”是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糧食安全決不能出問題。“兩個開好局起好步”是指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都要開好局起好步。“一個全面加強”是指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在山西,“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工作早已排兵布陣開來。不僅在做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方面不斷深化以工代賑工作,而且積極推進農業示范區建設探索模式創新,同時通過加強山西“農谷”建設推動全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荊文娜 崔志強報道 2020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印發《關于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的意見》,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因地制宜實施一批項目,在補上“三農”領域基礎設施短板、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配套設施提檔升級、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中尋找切入點。
近日,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今年和“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陸續開展以工代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工作。山西省晉城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躍卿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在過去3年,晉城市陵川縣注重發揮以工代賑“乘法”效應,探索同鄉村振興銜接的有效途徑。在丈河村,當地抓住高質量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的契機,大力推進河道治理和片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深度挖掘生態旅游開發及森林康養資源,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方面初見成效,成為陵川縣通過以工代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一個標桿。該村先后榮獲“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慢生活休閑體驗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全國文明村”等稱號。
聚焦痛點,發揮以工代賑“乘法”效應
丈河村自然風光秀美,四周群山聳立,廖東河繞村而過,森林覆蓋率高達81%,生態康旅開發潛力巨大。丈河村支部書記石愛國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3年前由于廖東河蓄水能力差,沒有形成水域生態景觀,既留不住游客,又不利于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群眾抱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據介紹,該村脫貧摘帽前共有貧困戶95戶、貧困人口287人,貧困發生率18.5%。
近3年,丈河村聚焦制約發展痛點,以高質量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為契機,充分釋放以工代賑“乘法”效應。2018~2020年,山西省發展改革委累計投入省級以工代賑資金1022萬元,通過對3.54公里廖東河進行治理,帶動打造了5.6萬平方米的河道景觀。項目實施過程中,丈河村把組織群眾務工、發放勞務報酬、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激發內生動力作為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的初衷,不斷夯實脫貧攻堅基礎,謀劃銜接鄉村振興,打開了以工代賑“乘法”效應大門。
據了解,丈河村采取“培訓+上崗”的方式,通過3年工程實施,有18人從普工轉變為技工,日均工資從100多元上漲到200多元;有23名群眾能夠熟練掌握中小型機械作業。同時,丈河村強化以工代賑工程后期管護,增設河道清理、環境保潔、森林防護等公益性崗位21個,每個公益崗位務工群眾年均增收達6000元以上,保障了該村困難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穩定增加收入。
丈河村村民秦玉亮正值年富力強的中年,因照顧母親不能外出打工,加之兒女上學使得生活更為拮據。不過從2018年開始,秦玉亮家的生活不斷發生積極變化。當年丈河村實施以工代賑河道治理工程,有“半把手”匠人基礎的秦玉亮踏實能干,由“小工”成為“大工”,工資由108元漲到220元,后又逐漸成長為小組長。項目完成后,秦玉亮掌握了更多技能,積累了管理經驗,在之后的環境綜合整治中還承接了一些小工程。如今,他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在本村和當地承攬工程,日子好了,生活富了,他正張羅著買新房為兒子操辦婚事。
項目和資金撬動,變身多業融合發展“聚寶盆”
石愛國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丈河村的以工代賑“乘法”效應主要體現在項目和資金的撬動作用上。
丈河村連續3年整合其它涉農資金650萬元,大力實施片區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指數,鋪設雨污水管網10公里,修建污水處理站1座,巷道硬化1萬平方米,整修公共文化廣場2000平方米,配備健身器材20余套,村內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2020年,丈河村接待游客1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600余萬元,較2017年分別增長43%、52%。
與此同時,丈河村還創新與科研院所合作模式,該村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致力引進智囊智庫,推動鄉村高水平發展。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丈河村與山西農業大學達成合作意向,簽訂校地共建鄉村振興示范村協議,充分發揮山西農業大學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多學科專業等優勢,設立丈河科技示范與鄉村振興專家大院、“農林文旅康”科技工作站、培訓中心等,開展休閑康養農業、康養果園、康養生態蔬菜園、生態養殖、農業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數字鄉村建設等多領域科技示范,把丈河村打造成了山西農業大學教學實踐基地,通過舉辦攝影、書畫、征文、踏青等活動,借一幅幅精美的文藝作品不斷擴大丈河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丈河村成為留得住鄉愁、寄寓著鄉戀的寄托之所。
在此基礎上,丈河村新型合作經營主體不斷涌現,該村聚焦鄉村振興,吸引山西耕讀苑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晉城南太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晉城市國投等多家企業投資,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將以工代賑項目形成的資產量化入股企業,發展康養旅游接待;農戶利用房屋出租、置換等方式,盤活土地、宅基地、林地等資產資源,實現了項目資金變資產、經營資產變資本、受益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效應。截至目前,丈河村通過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已發展特色新產品銷售戶8家,新建農家樂11家,成立新型專業合作社13家,帶動農戶68戶。“僅流轉土地一項,每年就能為群眾帶來55萬元的流轉收入,戶均增收2600元。”石愛國強調。
他表示,通過積極整合其他涉農資金,丈河村將引資和引智相結合,科技成果研發與推廣示范相結合,加強與科研院所產學研深度合作,多措并舉構建發展框架,農林文旅康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當地人的“金飯碗”終于盛上了“香餑餑”,丈河村變成了多業融合發展的“聚寶盆”。
鞏固成果,繪就鄉村康旅振興藍圖
隨著丈河村人居環境和旅游環境的持續改善提升,在秀美自然風光和厚重文化加持下,丈河村的鄉村生態旅游逐漸由休閑向體驗、康養發展。
丈河村以工代賑項目實施后,環境美了起來,人流量大了起來,游客們舌尖上的需求逐漸從“一碗飯”發展成“一桌飯”,從家常便飯到特色小吃,消費水平從十幾二十元提高到百八十元。村民宰俊江看到并抓住這一商機,貸款80萬元把過去的小飯館變成460余平米的小樓,開起了食宿“農家樂”。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第一年,宰俊江便還清了外債,面對如今節假日旺季一床難求、一座難求的情況,還開啟了“定單式”經營。
以工代賑的“乘法”效應正在丈河村深度發酵,一幅描繪鄉村振興的康養旅游發展藍圖徐徐展開。幾年來,丈河村支村兩委干部立足村情、順應民意,找項目、找技術、找資金、送服務,持續推進“三變”增收,帶領全體村民共同致富,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丈河村圍繞“金翠丈河 慢游勝地”目標,致力塑造中國太行“自行車谷”,謀劃實施河道延伸、河灘整治、生態停車場、鄉村公路、登山步道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推行“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崗位設置+資產折股量化分紅”以工代賑模式,積極申報國家示范工程,持續放大以工代賑“乘法”效應,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十四五’期間,丈河村將聚合以工代賑河道整治形成的水面景觀、沿鳳凰古道1萬畝的次生原始森林、特色景點、古村、古街、古民居等資源載體,大力發展賞花踏青、綠色采摘、農事體驗、農耕文化、森林氧吧、森林瑜伽、農家民宿、水上娛樂、自行車賽事舉辦等新業態,打造‘花卉景觀農業、農業觀光休閑、親水休閑養心’金翠丈河康養勝地名片。”石愛國展望道。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