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探索“習水戰法” 投身脫貧攻堅

2021-04-09 09:31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脫貧攻堅 貴州省習水縣

摘要:1800多個日夜,無數的艱辛付出,為習水在全省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率先成功實現“減貧摘帽”、消除絕對貧困作出較為突出的貢獻。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程暉  吳承坤

1974年出生的李昕,已經是一名有著25年黨齡的老黨員了,現任貴州省習水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習水縣扶貧開發辦公室(縣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主任,前不久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6年,為了貧困鄉親,李昕臨陣受命、勇擔重擔、矢志戰貧,始終將“精準”二字貫穿全過程,緊扣“扶貧四問”“十面合圍”,當好脫貧攻堅“參謀”。他是干部眼中的“李鐵人”、群眾心中的“貼心人”。1800多個日夜,無數的艱辛付出,為習水在全省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率先成功實現“減貧摘帽”、消除絕對貧困作出較為突出的貢獻。

臨陣受命,勇挑重擔

習水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檔立卡之初,全縣有貧困人口149911人,貧困發生率22.3%,低保、五保占比近30%,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占比超過20%,“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不在少數。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減貧難度大是最典型的特征,也注定脫貧攻堅是一場“大硬仗”、難啃的“硬骨頭”。2016年,在脫貧攻堅任務最重、最難的關鍵時候,李昕同志臨陣受命,奔赴脫貧攻堅戰場。他廢寢忘食,兢兢業業,不斷學政策、抓調研、做設計、抓培訓、搞協調、強督促等。不管多忙多累,他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激情,身上好像永遠有使不完的勁兒,同事們暗地里都稱他為“李鐵人”。

讓貧困群眾更快更好地脫貧致富,這是李昕決心要完成的使命。面對困難和挑戰,他沒有一絲的猶豫和退縮,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作為扶貧辦主任,既是脫貧攻堅的戰斗員,更是指揮部的“參謀”,他立足縣情貧情,牽頭構建了“縣、鄉、村”三級脫貧攻堅指揮體系,完善了脫貧攻堅巡查督查、問責追責、通報獎懲等10余項制度。他堅持貧困對象識別標準、程序、糾錯、管理“四個準”,扣準“第一顆扣子”。堅持精準幫扶年初有標識、年中有措施、年底有成效、全程有幫扶責任人痕跡“四個真”,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堅持脫貧退出標準、程序、檔案、簽字“四個實”,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標退出,做到不落一戶、不掉一人。工作中,他善于研究、敢于創新,探索提出“一訪二看三算四評五清理”識貧方法、“十面合圍治十窮”攻堅戰法、“4310”鞏固提升戰法等精準管用的“習水戰法”,破解一系列基層抓落實的難題。建立了防貧監測預警幫扶機制,創新落實防貧對象精準化、防貧系統智能化、防貧監測多樣化、防貧政策長效化、防貧調度聯動化、防貧問效常態化“六化機制”,精準織牢防貧安全網。全縣納入防貧監測對象762戶3096人。

精準施策,下足功夫

作為脫貧攻堅“參謀”,他緊扣“扶貧四問”,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指揮體系作用,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帶領全縣4968黨員干部奔赴26個鄉鎮(街道)戰區,蹲在基層、住在農村,組織打好基礎信息精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就業增收、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五場硬仗”,健全了責任、政策、工作三大體系。探索創新了“五到戰區”制、產業就業增收工程等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習水經驗”。李昕以身作則,深入一線,較真碰硬,真督實導,強力推進“三落實”,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結束了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的歷史,如期兌現了脫貧攻堅“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軍令狀:2018年9月,習水縣在貴州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率先成功實現貧困縣摘帽;2018年12月,全縣12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12月,該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清零”。

李昕始終堅持“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將扶貧政策精準落實作為精準幫扶的重要舉措,精準施策、因戶施策,下足繡花功夫。健全了項目資金使用管理、后續管護、績效評價等制度,累計實施產業到戶扶持25099戶、經營主體帶動14458戶、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4043戶、扶貧公益崗位2495人。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287戶28779人,大力實施“服務+、培訓+、經營+、治理+”“四+模式”,實現搬遷群眾戶均就業1.9人以上。認真統籌,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落實扶貧對象幫扶措施,實施危房改造13749戶、人居環境整治等其他住房保障政策11036戶;農村飲水安全覆蓋率、自來水普及率達到“兩個100%”;實施職業技能培訓27482戶、創業扶持5012戶、公益崗位5941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5億元13353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職、大學等教育資助政策全覆蓋;建檔立卡戶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繳費補貼和住院“一站式”結算服務實現全覆蓋。

訪貧問苦,心系群眾

李昕常說:“我的根在農村,深知農村的困苦,群眾不脫貧,我寢食難安。”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工作中總是雷厲風行、身先士卒、沖鋒在前。他風雨無阻,只身一人走村串戶,深入全縣最貧的村、最窮的戶了解村情民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群眾都把他當“貼心人”。五年時間里,他跑遍了全縣235個村(居),寫下了30多本民情日記。每次下鄉前,他都要提前做足功課,詳細查閱村上的人口、耕地、貧困狀況、發展歷史等資料,做到對所有村的情況了然于胸,只要是領導問到任何一個地方的情況,他總能對答如流,被同事們戲稱為“扶貧百事通”。對干部不明白的地方,他總能耐心指導。據統計,他到鎮、村開展政策培訓會400余場次,培訓脫貧攻堅干部群眾6.5萬余人次,讓干部群眾弄清楚“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以及“如何退”等關鍵問題。他常常放棄節假日、周末,組織扶貧辦公室的人員,深入到各個鄉鎮督促檢查幫扶干部到崗到位、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情況,特別是“7·11”特大洪澇災害發生后,李昕不顧安危,第一時間主動到防汛抗災一線查看災情,幫助調配救災物資,動員各方力量和資源,全力以赴開展災后恢復重建,有效消除因災返貧致貧風險。

在領導和同事眼中,李昕是位“工作狂”,在女兒的心里,他是一位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壞”爸爸。在脫貧攻堅任務吃緊的時候,李昕夜以繼日奮戰在扶貧一線,經常連續幾周回不了家,不能陪伴在妻子和孩子身邊,無暇照顧家庭。在一次周末加班中,單位的同事偶然聽到李昕同志與他女兒的通話,大概內容是女兒的生日,希望這一天父親能夠陪伴她過生日,李昕卻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幺兒,你的生日每年都可以過,等今年習水脫貧了,我明年一定在家陪你。”李昕常說:“今生有幸親身參與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是我人生之大幸,也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責任編輯:劉維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