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疲倦中收獲喜悅 在脫貧攻堅中砥礪初心
摘要: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集中安置點70個,安置住房8萬余套,搬遷安置33.85萬人,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凝結著太多人的奉獻與犧牲,都飽含著太多人的殷切期盼。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程暉 吳承坤
1987年出生的令狐克淵是貴州省黔西南州生態移民局移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前不久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自2016年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以來,令狐克淵始終主動擔當、精研業務、拼命工作,保質保量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5年來,他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加注重工作調研,暢通州縣業務交流平臺,及時掌握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扎實的業務功底,使他成為通曉政策的“活字典”,成為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中樞紐帶。
在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攻堅戰過程中,他是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無論是項目申報、對象識別、工程建設管理,還是拆舊復墾、后續扶持等各方面工作,總能看到令狐克淵的身影,他承擔著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文件起草、材料撰寫、工程旬月報及項目相關報表資料編制、責任狀考核等多項工作,主要完成了全州33.85萬個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統計審核,完成了全州6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項目申報,牽頭撰寫了全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完成了各類常規報表調度及文書材料撰寫等。據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1月以來,他起草的各類文件、報告、小結等材料就多達400余篇,完成的各類數據報表多達600余份。
2017年2月,他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表彰為“2016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7年6月,被中共黔西南州直機關工委表彰為“2017年度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12月,被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9年6月,被中共黔西南州直機關工委表彰為“2018年度十大敬業標兵”;2021年2月,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結合部門職責,市州級移民部門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主要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抓好統籌管理,又要抓好督查調研,更要抓好政策完善。這些年感受最深的,那便是動員的辛酸和收獲的喜悅。”令狐克淵回憶說。
他表示:“動員的辛酸:我們常有‘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踏破腳皮’的說法,其實并不夸張,有群眾經過多輪走訪,反復宣講政策、耐心算清搬遷賬仍然決心不參與搬遷,甚至有很強的抵觸情緒;有群眾搬遷后內生動力不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時常遇到要求幫助找媳婦的要求;有群眾搬遷意愿反復,搬了想退,退了又想搬,只能在有剩余房源的情況達其所愿。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卻無可奈何,他們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只有把他們搬出大山、搬出窮窩,才能真正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因此,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反復工作、付出更多艱辛。”
“收獲的喜悅:5年時間,一個個靚麗的安置區拔地而起,一批又一批的群眾搬遷入新居,在安置區走訪時,感觸最深的是安置區的人氣越來越旺了,搬遷群眾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廣了、收入也越來越高了,適齡兒童入學的‘成本’越來越低了,老人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了,入戶走訪時感受到的熱情越來越強烈了。這份收獲的喜悅無以言表,都說搬遷群眾應該感恩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更加熟悉政策,能收獲這份喜悅,我們更加感恩。”令狐克淵說。
工作中的困難總能迎刃而解,但在談及家庭時卻總是語塞。雖然他在工作上交出了滿意的答卷,但在家庭和工作、個人與事業的天枰上,他永遠是“先大家而后小家”,重心時時刻刻放在工作和事業一邊。2018年,父親、母親先后在醫院手術,他因工作繁重,無法在親人最需要他的時候出現在現場,只能在術后的夜里給予親人極少的陪護;2019年,愛人產子,他因在基層開展工作,未能及時伴其左右給予悉心照料。親人眼里的淚水掩飾不了對他的失望之情,但同時也流露出對他的理解之心、支持之意。人人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但他因工作的緣故,很少陪伴6歲的女兒,極少參加女兒在學校的活動,記不起到底有多久沒有好好地陪陪女兒;1歲半的兒子因為極少跟他有接觸,不愿意跟他單獨相處,在家里,他似乎成為了一個“局外人”。
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集中安置點70個,安置住房8萬余套,搬遷安置33.85萬人,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凝結著太多人的奉獻與犧牲,都飽含著太多人的殷切期盼。
“這份榮譽本不屬于我個人,應該屬于所有奮戰在易地扶貧搬遷戰線上的同志,能代表他們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榮幸之至。”令狐克淵表示,“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我們必將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全力以赴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質量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強化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讓搬遷群眾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搬遷成效更可持續。”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