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CMF報告: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多管齊下推動復蘇

2021-05-20 16:31 中國發展網
宏觀經濟 CPI PPI 外貿進出口

摘要:2021 年 1 至 4 月份我國外貿發展延續增長勢頭,進出口總值達 11.62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8.5%,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從數據來看,外貿領域出現新興市場開拓取得成 效、貿易方式持續變遷、外貿主體不斷壯大等特點。

中國發展網訊  5月19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1年5月)(總第47期),本期論壇聚焦“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多管齊下推動復蘇”,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王孝松代表論壇發布分析報告。

報告介紹,2021 年 4 月,隨著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生產需求 持續穩定增長,宏觀經濟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工業生產保持較高增速,九成以上 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2021 年 1 至 4 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 同比增長 19.9%,比 2019 年同期增長 8.0%。另一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延 續恢復態勢,線上消費等新興消費勢頭良好。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商品房銷 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速,以及房企本年到位資金增速等指標來看,房地產行業持續 恢復,基本保持健康增長態勢。

2021 年 4 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態勢良好,生產生活秩序穩定恢復, 我國的價格指數呈現出較為平穩的發展態勢。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環比下 降 0.3%,降幅比上月收窄 0.2 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下降 2.4%,影響 CPI 下 降約 0.45 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 CPI 環比上漲 0.3%。

4 月當月,國內工業生產穩定恢復,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行的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上漲。4 月 PPI 環比上漲 0.9%,漲幅比上月回 落 0.7 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 1.2%,漲幅回落 0.8 個百分點;生活 資料價格上漲 0.1%,回落 0.1 個百分點。PPI 環比漲幅回落主要受石油和有色金 屬行業價格漲幅回落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波動下行,帶動國內石油相關行業價格 漲幅回落或轉降。

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和持續阻礙了世界貿易的正常發展,在我國政府全面推行優進優出、貿易產業融合和貿易暢通“三大計劃”的背景下,2021 年 1 至 4 月份我國外貿發展延續增長勢頭,進出口總值達 11.62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8.5%,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從數據來看,外貿領域出現新興市場開拓取得成 效、貿易方式持續變遷、外貿主體不斷壯大等特點。

外貿是月度經濟數據的一大亮點。王孝松分析,無論以人民幣計價還是以美元計價,4月進出口延續強勁增長態勢,而由于進口增長速度快于出口,使得順差有所收窄。從結構來看,前4個月汽車出口額同比增長91%體現出一些趨勢。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31.9%,還有一些傳統出口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也在上升,這說明隨著海外疫情得到控制,一些國家對生活品需求開始恢復??梢韵胍?,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之后很多傳統產品出口還有更大機會。而從進口方面,可以看出經濟全面復蘇,也能看出貿易伙伴在防控疫情成功后也開始恢復了生產和出口。 

然而,隨著疫情在部分國家的蔓延和持續,世界經濟增長仍面臨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隨著海外生產的恢復,部分訂單也存在從中國回流的可能。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速度整體慢于發達國家,訂單從中國流出不會一蹴而就,海外仍對中國制造有較大的需求,因此上半年中國對外貿易仍將具有一定的韌性。

2021 年 4 月,我國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經營活動持 續改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 PMI 產出 指數均保持在擴張區間,其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 51.1%,比上月回落 0.8 個 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 54.9%,比上月回落 1.4 個百分點,其中建筑 業和服務業分別為 59.4%和 54.4%,分別低于上個月 3.9 和 0.8 個百分點;綜合 PMI 產出指數為 53.8%,低于上月 1.5 個百分點,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進中有緩。

2021 年 5 月 11 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根據本次普查數據,我國人口發展呈現新特點,對宏觀經濟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從人口 數量來看,近 10 年間,中國總人口數增長速度延續放緩勢頭,總人口趨于零增 長甚至負增長的基本面將會深刻影響勞動力供給和內需。從人口結構來看,人口 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迫切性不斷凸顯。從人口素質來看,近 10 年間中國人口教育水平出現新的較大幅度跨越,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新發展階段背景下,我國人口發展進入了深度轉型期,如何在新發展理念引導下構建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人口發展格局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

鑒于上述分析,報告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面對復雜的內外發展環境,中國各界需要多管齊下,推動經濟持續復蘇。首先,國家要從全局高度進行經濟領域的戰略布局。把堅持擴大內需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以“內循環”支撐“外循環”,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堅持創新,力爭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根本性突破,還要從戰略高度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第二,政府要進一步推進宏觀經濟政策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中國經濟在遭受疫情沖擊之后迅速復蘇,得益于防控疫情的成功和政府大力度的經濟支持政策。未來政府在防范過度寬松的信貸環境引致的過度杠桿行為、房地產過熱等問題的同時,需要保持經濟政策決策的科學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學施策,保持政策的持續性,謹慎實施政策轉型,還要加強各類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并保持一定的調整彈性。

第三,中國各界未來要努力提升開放格局。對外開放領域最核心的內容是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各界需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戰略格局,加快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在投資領域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協同發展,并且重視研發、推動創新,為貿易伙伴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