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積極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摘要:2010—2020年,示范區累計承接億元以上投資項目到位資金6.2萬億元,年均增長16.6%;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1萬億元、2萬億元臺階,達到25565億元,年均增長9.2%、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5萬元,達到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的81.9%,比2010年提高17.9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000億元,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中國發展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傳推廣了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經驗做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8市和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近年來示范區積極探索科學、有序、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新路,推動示范區成為帶動全省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為中西部地區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經驗示范。2010—2020年,示范區累計承接億元以上投資項目到位資金6.2萬億元,年均增長16.6%;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1萬億元、2萬億元臺階,達到25565億元,年均增長9.2%、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5萬元,達到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的81.9%,比2010年提高17.9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000億元,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強化龍頭企業帶動 著力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示范區把承接產業轉移與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結合起來,引進京東方、長鑫電子、維信諾、聯寶、蔚來、大眾等一批國內外領軍企業,布局建設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帶動上下游企業快速集聚,形成“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路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2010年京東方總投資175億元6代線投產,2014年總投資335億元8.5代線投產,2018年總投資400億元10.5代線投產,帶動彩虹、康寧等上下游近100家企業聚集,總投資超過1500億元,發展成為我國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之一。2020年,合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產業和銅陵先進結構材料四大產業集群共集聚規上工業企業近500家,全產業鏈產值超3000億元,成功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堅持科創產業融合 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示范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走好“科創+產業”道路,實現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是聚力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率先獲批,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建成3個、在建3個、預研4個,數量居全國前列。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和未來技術研究院,涌現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動態存儲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二是加快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數字創意等十大新興產業,改造升級鋼鐵、化工、有色、家電、建材等傳統產業,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進核能等未來產業,著力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成功舉辦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啟動運營安徽創新館,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2010—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由10:56:34調整為5.4:43.1:51.5,實現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標志性轉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771家、占全省79%。
深化區域分工合作 著力推動產業鏈優化布局
示范區創新合作方式,積極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注重區域內科學布局、有序承接,形成跨區域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一是深度參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協同推進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牽頭建立G60科創走廊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通航、環境等5個產業聯盟,加快推進沿滬寧合產業創新帶建設。截至目前,滬蘇浙在皖江示范區總投資中的占比超過50%,長鑫電子與滬蘇浙相關企業達成總投資2200億元的晶圓制造合作基地,寶武集團在馬鞍山市投資建設特種冶金材料新基地項目。二是密切與中部地區聯動發展。充分發揮鏈接長三角地區與中部地區的紐帶作用,積極參加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會商會等合作平臺交流,協同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互補。三是融入和服務全國區域大格局。不斷加強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東部地區的招商引資和市場開拓,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2020年承接億元以上投資項目504個、實際到位資金1898.4億元,占示范區承接項目總數的28%。
夯實產業承接載體 著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示范區積極把握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趨勢,高水平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創新園區合作共建機制,促進園區轉型,推動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集成。一是大力推動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省委、省政府出臺20條政策措施,在發展規劃、資源配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項目布局以及財政金融、用地用能、環境容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調整理順管理體制,推動新興產業集聚,促進產城融合發展,著力打造蕪湖江北新區和池州濱江產業新城,已承接文香科技、安安新材料、中基恒光智能制造、安芙蘭航空航天、信義玻璃、灣谷科技園、皖江學院、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蕪湖)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進駐。二是高水平共建合作園區。搭建產業轉移供需信息對接和磋商平臺,支持各地與滬蘇浙開展多形式承接產業轉移結對合作。加強蘇皖合作示范區產業合作,積極推進“一地六縣”合作區規劃建設。加快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汊河大橋、南浦一級公路等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快速推進。設立一批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積極探索參股集團運營、利益分成、“基金+基地”、定向合作等多種合作模式。三是全面推進開發區優化整合。支持合肥新站高新區、安慶高新區等一批承接產業轉移園區轉型提升,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投資強度,省級及以上開發區由98個整合為75個。
大力推動雙招雙引 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示范區突出抓好產業承接和招才引智,努力建設“高效皖江”“投資高地”,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全球投資者。一是創新產業承接模式。突出抓好產業鏈招商,圍繞十大新興產業,成立10個由省政府負責同志擔任產業鏈鏈長的新興產業推進組,編制十大新興產業規劃和產業地圖,系統研究產業支持政策,搭建新興產業投資功能性平臺,精準招引一批產業帶動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重大項目。開展企業總部招引專項行動,鼓勵各市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企業總部、區域總部、功能性總部。充分發揮行業商會在政府聯系、服務、招引市場主體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分產業建立與國家級行業協會、商會的戰略合作關系。二是大力推動招才引智。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為優秀人才干事創業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廣闊舞臺。落實“江淮英才計劃”及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人才政策等,鼓勵各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海內外人才、高素質年輕人安家落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建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干部培養交流機制。三是打造優質高效政務環境。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立健全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服務企業制度,蕪湖市舉辦多場政企“暢聊早餐會”,聽取企業意見建議,并持續跟蹤問效??v深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權責清單全覆蓋,每年對清單進行動態調整,省級權力事項、省級審批事項持續保持全國最少。省政府連續9年出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30條政策,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專項行動。支持各市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世界聲博會、中國國際徽商大會等重要展會,持續提升吸引力和國際影響力。
下一步,示范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主動融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和全國區域發展大格局,不斷深化合作,共同提升發展,著力打造合作發展標桿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承接新興產業轉移先行區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引領區,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白菜心”,繪就長江經濟帶的最美畫卷,力爭在承接產業轉移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李應松)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