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4% 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大連書寫新時代“兩先區”建設生動答卷
摘要:大連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2017-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2019年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8.2和7.5個百分點,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仍增長3.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個和2個百分點,連續兩次被國務院評為“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地方”。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見習記者施文郁報道
6月24日,中共大連市委召開“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大連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趙永勃介紹了大連市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推進新時代大連“兩先區”建設的相關情況。
趙永勃從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推進對外開放、深化改革攻堅、綠色發展引領、推進城鄉融合和提升共享發展等七個方面介紹了大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大連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用實際行動書寫出新時代大連“兩先區”建設的生動新答卷。2017-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6.6%,穩居東北地區首位。2020年以來,在疫情及國內外多重不利因素相互疊加的沖擊影響下,全市經濟穩住基本盤并呈現出明顯的恢復向好態勢,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030.4億元、同比增長0.9%,今年一季度實現1700.4億元、同比增長1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2%和10.9%,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產業轉型升級:新生動能茁壯成長
大連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2017-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2019年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8.2和7.5個百分點,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仍增長3.8%,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個和2個百分點,連續兩次被國務院評為“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地方”。全市石化產業鏈正加快實現由“一桶油”到“一匹布”甚至是“一根絲”的延伸,產業規模居全球前列,已擁有國內最大的乙烯工廠,可年產乙烯150萬噸;以大型船舶、機床、軸承、機車、制冷設備、互感器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加快向高端化邁進;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潔凈能源以及新材料領域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正加快謀劃布局,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4.2%。大連推動數字賦能產業發展,全市6488個5G基站開跑數據并逐步實現規?;逃煤托袠I場景化應用;加快傳統裝備制造業數字賦能,推動十大重點方向的5G應用項目49個,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6%。大連前瞻性謀劃氫能產業,設立10億元專項資金,積極申報國家首批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先后出臺《大連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文件及相關標準,氫能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實效、捷報頻傳,多個氫燃料電池車型實現量產,首艘氫能樣船下水,首批4座加氫站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多條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運營線路開通,一批氫能產業項目陸續展開,在發展氫能產業方面搶占先機,一個以國產自主技術路線為支撐的相對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條正在我市逐漸形成。大連現代服務業能級提升,持續增強金融服務能力,實施數字貨幣試點,大商所鐵礦石、棕櫚油期貨先后引入境外交易者,連續12次入選“全球金融中心百強排行榜”;推動港航物流能級提升,我市被確定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積極培育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籌設國際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獲批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大連特色農業比重提高,至2019年末全市優勢特色產業生產總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比重已達85%以上,每公頃土地產出效益達14萬元以上,對農民收入貢獻份額達到90%以上。大連海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年均增長10%,至2019年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6%,莊河Ⅲ海上風電場全容量并網投產,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投運的海上風電項目。
實施創新驅動: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
大連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探索“一區多園多點”發展模式,自創區各類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占到全市70%以上,強化對全市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爭取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落戶,高質量規劃英歌石科學城,全力推進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大連先進光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臺和項目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永久落戶,北方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項目正式啟動。加強科技創新保障,實施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培育工程,成立“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理事會”,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投向初創型企業。建立在連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轉化落地。2017-2020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由13.77件增加到24.25件,增長76.1%。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8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占GDP比重達到3.7%。
推進對外開放:開放合作效能凸顯
大連持續加大“深耕日韓”力度,開通日韓國際航線7條,推動建設“中日(大連)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成功舉辦夏季達沃斯論壇、大連中日槐花懇談會、中日(大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我市成為全國與日韓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互聯互通合作試點城市。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推動遼寧中東歐“17+1”經貿合作示范區核心載體城市建設,開通大連-俄羅斯遠東地區直航航線,開通中歐班列、哈歐國際貨運班列等20多條。推動國內區域合作向深度廣度拓展,滬連合作不斷走深走實,2017年以來簽署的滬連經貿合作意向項目已落實165個,落實率達75.3%;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協同發展,發揮“雙核引領”和“跳高隊長”作用,促進全省加快形成“一圈一帶兩區”發展格局;積極對接融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加強投資合作。2017-2020年,我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實現1.7萬億元,占全省份額始終保持在60%左右。
深化改革攻堅:振興發展活力不斷釋放
大連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放管服”改革,一般性企業開辦時間由8天壓縮至0.5天,啟動擦亮“辦事不找人”“審批不見面”城市名片行動,強力推進“一件事一次辦”“一網通辦”改革,全市網上可辦率已達98%以上。大力激發市場活力,至2020年末實有各類市場主體78.84萬戶,較2017年增長19.3%。大連自貿片區在全國第三批自貿區制度創新排名中位居第四,自貿區制度創新多項成果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案例。推進園區優化整合,將42個具有管理機構的園區整合為16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成社會信用地方立法,在國家城市信用監測排名躍升至第3位,成為全國進步最快城市。建設“信易貸”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引導200余家金融機構入駐,助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綠色發展引領:生態建設穩步向好
大連能源供給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全市核電等新能源發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比重達到60%,比2017年提高4.6個百分點。綠色制造企業不斷增加,10家企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29家企業被確定為省級綠色工廠。循環型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通過國家驗收評審。儲能產業集群快速崛起,全球最大的化學儲能電站——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建設加快推進。生態宜居水平鞏固提升,全市連續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過300天,在北方城市位居前列;全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高達84%,成為聞名海內外的“世界花園城市”。我市先后被評為美麗山水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獲批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推進城鄉融合:區域發展更趨協調
大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高,2020年末達到82.35%。優化提升區域發展功能布局,有序推進大連灣海底隧道、北站綜合交通樞紐、金普城際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對各區市縣及16個重點園區實施差異化功能定位,明確不同發展方向,構建“一核四城,四片區七組團”發展格局。城鄉社區治理能力不斷提升,2020年,我市再度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實現六星加冕,是全國僅有的獲此殊榮的兩個省會、副省級城市之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有效解決,128個低收入村全部摘帽;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強,239個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脫殼”。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2017-2020年全市城鄉收入比由2.41縮小為2.2,優于全國2.56的平均水平。
提升共享發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大連堅持發展成果惠及人民,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4%以內,居民收入始終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81.33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3歲。整體醫療服務水平邁入全國先進城市行列,被國務院確定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較為明顯的地方”。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全市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3年,高于全國4.6年。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全面啟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問題破冰,基本實現城市街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加快建設普惠性公辦幼兒園。兜牢扎實社會保障網,堅持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投入力度不減,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范圍擴大至符合規定的農村戶籍和持居住證人員。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