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CMF報告: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并走向常態化的挑戰與建議

2021-06-29 13:59 中國發展網
宏觀經濟

摘要:中國宏觀經濟已經開啟常態化進程,進入全面復蘇的關鍵期。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并走向常態化的一年,經濟內生動力的增強決定了趨勢性回歸力量。

中國發展網訊  6月2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季度論壇(2021年中期)于線上舉行。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曉光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

此次報告的主題之所以選擇“開啟常態化進程的中國宏觀經濟”,是因為中國在去年取得了疫情阻擊戰、經濟保衛戰和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在世界范圍內率先邁上穩定的復蘇道路,為今年經濟從持續復蘇走向常態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報告首先提出核心判斷:中國宏觀經濟已經開啟常態化進程,進入全面復蘇的關鍵期。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并走向常態化的一年,經濟內生動力的增強決定了趨勢性回歸力量。

報告稱,第一,國民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產出水平回歸長期增長趨勢線。第二,生產供給持續高速增長,產業復蘇的短板領域正在加快補齊缺口。第三,外貿外資延續強勁增長態勢,為內需復蘇爭取寶貴時間窗口。第四,微觀基礎得到深度修復,三大市場主體績效全面改善。第五,宏觀經濟景氣程度顯著回升,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第六,上半年中國率先開啟了政策常態化進程,并完成了壓力測試。

但同時必須認識到當前經濟復蘇還沒有完全達到常態化水平,經濟復蘇的核心力量依然有賴一定的政策支持,且具有強烈的不穩定、不均衡、不確定等特點。

針對中國經濟常態化進程中面臨的短期內外部壓力,報告提出以下幾點具體的政策建議。

1、在總體政策定位上,2021年依然需要保持相對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促進短期經濟增速向潛在增速收斂。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組合,在超常規政策退出的同時,利用常規性擴張政策填補政策力量下滑的空缺,再回歸“六穩”培育國民經濟循環的內生動力。

2、財政政策需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超常規積極財政政策需逐步向常規性積極財政政策轉變,然后才是逐步回歸中性。對于下半年密集實施剩余預算,需要科學把握進度來保證效率。

3、貨幣政策需要做好應對下半年經濟增速回調及美聯儲“加息縮表”風波的準備。

4、高度重視不平衡復蘇下政策退出帶來的風險問題。把“穩杠桿”作為短期宏觀監管目標,202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可以考慮金融成本下降與貨幣數量收縮相組合的模式進行定位。

5、加快“十四五”規劃項目實施和布局,充分發揮預期引領和跨周期調節作用。

6、全面推進關鍵領域的改革,促進結構性潛在經濟增速的穩定和提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縮小收入和財富差距;推進關鍵要素市場改革,提高產業競爭力,保持制造業比重處于合理水平。

7、加快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度融合的創新驅動發展機制,作為十四五期間各級政府科技創新工作的核心目標。

8、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加強頂層設計,從中央層面優化調整現有區域發展戰略以及區域性發展規劃,加快培育北方經濟的新增長極,全面重塑南北經濟格局。

9、加快勞動力市場和社保體系一體化改革,適時推出彈性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對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和促進經濟增長都具有積極效應,更直接增強養老金系統的可持續性。

10、適應逆全球化和后疫情時代的特征,統籌發展與安全,更加強調內生動力和安全的維度,以內需作為經濟增長和科技創新方向的主要動力。在擴大內需方面,出臺一攬子綜合方案。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