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數字藏品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2021-10-20 17:38 中國發展網
數字化

摘要:“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要真正做到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最重要的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抓住科技進步的脈動,把握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機遇,讓數字藏品為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發揮更大作用。

靳楚平

繼9月30日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數字藏品發售后,10月21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件國寶文物設計而成的數字藏品也在支付寶上秒售空。

日前,亞殘運會借助螞蟻鏈技術發行數字火炬,將全部收益捐入公益項目,新華社報道并點評其“數字火炬是體育賽事探路數字藏品之作”。此前,歐足聯等機構也在數字藏品領域成功實現跨界創新,受到國內外年輕人廣泛喜愛和追捧。

實際上,已經有不少地方的文旅單位、賽事機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體驗到數字產品的多重好處。坐擁絲綢之路黃金路段的甘肅,早早開啟了文旅數字化的嘗試。

以敦煌飛天等四款非同質化通證(NFT)付款碼皮膚為例。這些NFT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數字藝術品的可信存證,每一個NFT作品都映射著特定區塊鏈上的唯一序列號,不可篡改也不可分割,成功確保了數字藝術品的真實可信。

數字化藏品為什么能夠在短期內成為讓看似嚴肅的文博業紛紛試水?根本原因還在于文博數字化走入深水區,博物館文物數據庫實現普及之后,一個新命題擺在面前——如何保護其知識產權、如何實現更好的IP轉化,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得到新發展、新傳承。

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文創開發首開先河試水數字化產品,其實是打開了另一扇門。這些數字藏品并非觸手可及的實物,而是經由螞蟻鏈技術進行確權,讓用戶可以直接在支付寶小程序購買、鑒賞與分享,從而讓更多傳統文化愛好者能擁有不可復制、永久保存、隨時鑒賞分享的收藏。螞蟻鏈在版權科技方面探索頗多,通過區塊鏈、3D渲染、IoT等技術,形成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融合技術解決方案,能夠提供針對文化產業的新型可復制商業模式,讓IP方、創作方和藏家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形成新的IP轉化渠道。

特別是近來熱議的NFT技術,在這一新興業態的背后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為。該技術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能夠對數字作品進行標記生成惟一數字憑證,同時使得數字作品在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真實可信,有效保護發行者版權和消費者權益。

此前,互聯網復制粘貼門檻極低,惡意轉載、二創現象嚴重,導致大量影視、文字作品被盜版、難追溯,損失的不僅是商業利益,更核心是傷害了文化創作與創意的長遠發展。

實際上,技術作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記錄甲骨文的龜骨到承載活字印刷術的雕版,從傳播聲音畫面的廣播電視,再到呈現多元形態的融媒體技術,技術上的新突破始終是助力傳統文化走得更遠、走得更好的重要依托。

在這一點上,借助螞蟻鏈技術對文化藏品的數字化“轉譯”也是如此。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NFT這項技術被拿來炒作,需要監管方、企業方共同規范行業,維護生態的健康。

長遠來看,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新型文創商品形態,既賦能傳統文化,也迸發出新的商業化能量。而商業層面的成功也將會帶來大眾對傳統文化更大的關注與更深的理解,進而逐漸營造出弘揚傳統文化的一股新氣象。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要真正做到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最重要的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抓住科技進步的脈動,把握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機遇,讓數字藏品為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國發智庫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洽棠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