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華:長期護理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重要措施中國更應盡快建立覆蓋全體公民的基本國民年金制度
摘要:要充分考慮到財政承受能力,吸取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防止出現基本養老保障不可持續的現象。合理引導預期,增強個人對養老的責任,適度減少對國家與社會的養老責任預期,體現生育、養育、教育與養老之間的責任與權利對等原則。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在盤古智庫召開的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上,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口學會人口社會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友華表示,長期護理保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中國應該建立覆蓋全體公民的基本國民年金制度,這個國民年金相當于社會勞動者的平均收入20%或者相當于低保,一個人到65歲或者70歲到一定年齡,無論種族、性別、職業等等,只要他到了一定年齡就能從國家領取國民年金,讓他基本有飯吃和有衣穿。
據“七普”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人。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000萬人。失能人員長期護理保障不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加劇,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勢在必行。2016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的原則性要求,明確上海市等15個城市作為試點城市,標志著國家層面推進全民護理保險制度建設與發展的啟動。2020年9月,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增至49個,長護險是否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陳友華表示,從49座城市的護理保險試點的經驗中看到,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負擔減輕,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同時加重政府和整個社會的負擔。一旦施行護理保險制度,護理需求會被迅速放大,由保險人買單,支出自然會迅速增加。
目前,護理保險有幾種籌資模式:商業護理保險的籌資模式非常簡單,自己繳費,比較貴;社會護理保險的籌資模式是多方繳費,比較貴。從試點來看,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基本上是采用社會保險的模式來進行,比如江蘇南通、江蘇蘇州、山東青島、上海、北京都在進行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工作。到目前為止,全國有49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享有長期護理保險的長期臥床老年人,費用能報銷70%到90%的不等水平上。
據悉,全國各地護理保險試點的籌資方法各不相同,能享有長期護理保險的失能老年人所占比例非常低,按照南京市的規定失能老人臥床半年是進入長期護理保險的門檻,當然事先要經過嚴格評估以后才可以進行。
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仍需完善。陳友華認為,目前我國城鄉養老保障水平比較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碎片化嚴重,養老金虧空比較多、一部分人希望提高統籌機制來分走別人養老保險的剩余、積存比較多的一部分人不希望人們去分走他們的成果,所以不同養老金的積存狀態,在養老保險城市的統籌態度方面完全不一樣。
陳友華強調,提高統籌城市只能是多的地區支持少的地區,盈余地區支持虧欠地區,這樣一種制度的建立在根本上不能產生新的養老保險金,養老保險金并不會因此而增加。在某種意義上,還會對地方政府征集養老保險金的積極性帶來某些負面影響。比如,像深圳等一些養老金盈余地區,面臨著大量的養老金被其他城市調用,可能就會放松征繳,因為養老保險金的征繳一定會加大當地企業和個人負擔,從而對營商環境不是特別有利,從自身角度來說一定要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結果就是全國的養老金征集不會增加,可能會出現減少趨勢。
陳友華認為,要充分考慮到財政承受能力,吸取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防止出現基本養老保障不可持續的現象。合理引導預期,增強個人對養老的責任,適度減少對國家與社會的養老責任預期,體現生育、養育、教育與養老之間的責任與權利對等原則。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