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能源國際會議聚焦“碳中和目標下的二氧化碳分配和公平問題”
摘要:與會者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雙碳目標等熱點主題,從各自研究角度做了精彩的講演和報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進展和前沿性研究成果。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2021北京能源國際會議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美國華盛頓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China Economic Review期刊聯合主辦,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雙碳研究院共同承辦。本次會議主題為“碳中和目標下的二氧化碳分配和公平問題”。圍繞中國碳中和轉型、中國能源目標的制定、碳配額分配的公平影響等主題,來自中國、美國、瑞典、德國、英國等國家的33位頂尖學者通過網絡會議進行了主題演講、圓桌對話、成果匯報等研討交流。
11月6日上午會議正式開始,開幕環節由本次會議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魏楚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教授首先發表開幕致辭。他指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非常歡迎該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專業的學術探討可以幫助政府改進政策制定。在減碳成為全球趨勢的大背景下,這個議題對世界的減碳進程也具有重要意義。美國華盛頓大學商學院院長Altaf Merchant教授在致辭中提出,現在環境治理和環境政策是國際重要議題,中國的雙碳政策與行動會對全球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在這一話題下,高等學府有自己的社會責任,需要完成教育、科研等任務。
開幕式結束后,會議分為四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為主旨演講。來自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Valerie Karplus教授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Wei Peng教授依次就“How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can advance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和“Integrating air quality, water andclimate concerns into China’s energy strategy”的主題做了報告。在第二場主旨演講中,廈門大學林伯強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范英教授分別就“中國高質量經濟增長和碳中和進程”和“Market efficiency and social welfare under mass- and rate-basedemission trading schemes”作了精彩的演講。
會議第二部分是圓桌論壇。11月6日下午首先進行中-歐圓桌論壇,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Chuan-Zhong Li教授主持,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John Hassler教授、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Andreas Löschel教授、瑞典哥德堡大學的Deliang Chen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的裴建鎖副教授和郭伯威博士,圍繞“中歐氣候政策與行動”主題進行了深入對話和討論,涉及歐洲氣候政策、德國碳中和政策與重工業融合、全球累積歷史排放與減排責任分擔、歐盟碳邊境稅調節機制、英國電力系統脫碳的經驗與啟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并與觀眾就歐洲能源危機、氫能戰略定位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第二場中-美專家圓桌論壇在11月7日上午進行,由美國華盛頓大學GimSeow教授主持。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區的Stevan Harrell教授、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Wesley Blundell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宋楓教授和謝倫裕副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Tacoma校區的Jinlan Ni教授,圍繞“環境與氣候治理”主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會議第三部分是分論壇論文報告。參會嘉賓分為三個分論壇環節展示了各自最新研究進展。第一分論壇中,來自南京審計大學的楊彥旻、湖南大學的吳施美、中國人民大學劉陽、鄭州大學李少帥和中國人民大學崔健分別匯報了碳減排相關的研究;第二分論壇中,來自天津大學的靳瑋、重慶大學的周文興、中國人民大學的蘇立、華中農業大學的暢華儀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李俊分別展示了能源轉型、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成果;第三分論壇環節,來自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Hooi Hooi Lean、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Dingkun Lu、湖南大學的馬騰、上海大學的任甜甜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相晨曦分別展示了環境污染治理相關的論文。
在會議第四部分,Elsevier經濟學期刊出版人劉穎異介紹了Elsevier以及Social(Economics) Sciences板塊下屬的經濟學期刊,并對本次會議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上開設的特刊“CO2allocation and Equity issues under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s”進行了介紹。
與會者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雙碳目標等熱點主題,從各自研究角度做了精彩的講演和報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進展和前沿性研究成果。最后,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魏楚教授進行了總結和閉幕致辭。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