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字技術讓文物活起來
摘要:從一個具體的文物,到一座龐大的博物館,通過數字技術,人們既可以近乎隨心所欲地去感知體悟,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去探訪,這既是無數考古學者、文博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想象,也是給普通觀眾帶來全方位體驗的有益嘗試。而對于文物的保存、文化的傳承而言,數字化技術確確實實用科技的力量讓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也勢必繼續“火”下去。
靳楚平
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在這《意見》中,不乏多個值得關注的亮點。其中,“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可以被視作與新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發展貼合最為緊密的一條,也為后續的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讓文物能夠“留”下來,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文物保存及修復技術雖然一直在發展,但隨著時間流逝,文物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受損甚至徹底毀壞。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后,法國游戲公司育碧保存的巴黎圣母院全景掃描1:1的數據資料,成為巴黎圣母院重修的重要參考。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掃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就可以讓文物的身份信息永久保存下去。可以說,讓實體文物數字化,這種再造就是對文物最有力的保護。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和各地文博單位探索多種方式對文物數字資源進行展示利用,各地也紛紛開展“數字博物館”建設,在文物知識圖譜開發、智能導覽與互動展示、虛擬漫游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比如“數字敦煌”項目就用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三個部分,使敦煌瑰寶數字化,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游覽、欣賞、研究等需求。運用測繪遙感技術,致力將莫高窟外形、洞內雕塑等一切文化遺跡,以毫米的精度虛擬在電腦里,集文化保護、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體??梢哉f,即使時光流逝、歲月侵襲,有“數字敦煌”這種細之又細、全而又全的技術呈現在,幾十年、幾百年后的人們也都能感知和我們一樣的“敦煌”。
當然,數字技術帶來的可不只是虛擬化、數字化這種最基礎的“地久天長”,還有對文物、對博物館可以瞬間感知、超越國界的“跨山越海”。數字化博物館的理想目標就是文化資源的最大化社會共享和國際交流。比如,在文物資源共享上,需要舉辦各種專題文物展覽活動,有時需要借助他館文物。不同博物館之間文物的借用需要進行上報審批,要辦理大量手續,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且有些文物較為珍貴,考慮文物的安全等問題不能外借參加展覽活動,對文化的傳承產生了阻礙。引用數字化技術采集到文物的信息后,就可帶文物的信息參加各種展覽活動,有效進行文物資源的共享。數字化手段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給公眾提供解鎖博物館的新方式,也為文物保護和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利用互聯網跨時空的屬性,數字文物的傳播可以跨越時空限制,讓數字化文物形態可以觸達到全世界,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甚至對不同文明之間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流互鑒提供了創新平臺。近年來,文博機構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多種渠道,來展示和傳播傳統文化。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這還能隨時隨地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國籍的觀眾提供到位的特色服務。比如正在加速推進建設的“數字故宮”,就是把文物數字化,轉化成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和觀賞性的數字產品推出,免費讓大家共享。
當然,如果只滿足于“留下來”和“看得到”,那么文物還不能算是真正可持續地“活起來”。要想讓文物能夠活得更精彩、更長壽,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必須要勇于嘗試新形態的數字產品。比如,最近火起來的數字藏品,通過不斷挖掘文物創意的商業價值,就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保護和弘揚。數字藏品這種新形態文化產品還借助支付寶小程序、APP等工具被消費者購買和收藏,尤其是年青一代。這樣的良性循環使得更多機構、創作者關注古藝術,激活創造力、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還傳播了傳統文化的內核,成為獨一無二的弘揚文物價值及傳統文化價值的載體。
目前螞蟻、騰訊、字節跳動、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紛紛涉足數字藏品領域,探索這一新形態文化產品的市場潛力。這些公司發力的IP領域各不相同。騰訊集中在其較為擅長的影視、游戲領域,如爆火動畫《一人之下》的人物畫像數字藏品,字節跳動則是基于旗下短視頻APP推出視頻形式的數字藏品TikTok Top Moments,精選了TikTok最具影響力的創始人的六段視頻。
而螞蟻鏈數字藏品則更聚焦在傳統文化。今年10月,螞蟻發起了“寶藏計劃”,向博物館等文旅單位開放可信數字技術拓展數字新文創的發展,目前已有十余家省級博物館加入該計劃。10月29日,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的數字藏品,通過支付寶正式對外發行,上線即售罄,相關話題迅速沖上微博熱搜。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認為,數字藏品讓古文物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年齡界限:“打造新的文化場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推廣傳統文化,事半功倍。”
與線下博物館的文物不同,數字藏品不僅能還原古文物的樣子,收藏者還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自行翻轉、放大、縮小,看清文物上每一處細節。可以說,博物館線上平臺建設已經常態化,正在成為博物館舉辦展覽必做且重要的工作。數字化博物館的發展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的全新業態。用一位學者的話說就是“科技對公眾體驗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萍荚诓┪镳^中的運用,可以給公眾帶來高清、立體、互動、虛擬等諸多新型體驗。”
從一個具體的文物,到一座龐大的博物館,通過數字技術,人們既可以近乎隨心所欲地去感知體悟,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去探訪,這既是無數考古學者、文博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想象,也是給普通觀眾帶來全方位體驗的有益嘗試。而對于文物的保存、文化的傳承而言,數字化技術確確實實用科技的力量讓文物活了起來,“火”了起來,也勢必繼續“火”下去。
(作者系國發智庫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