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繼續堅定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長期經濟增長動力
摘要:長期政策建議應繼續堅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通過模擬已經看到深化改革的紅利十分巨大,還是能夠在未來二三十年提供長期持續的推動力。
中國發展網訊 12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總第51期)于線上舉辦,本次分析會主題為“維護短期平穩復蘇 ,激發長期增長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尹恒發布月度主報告。報告認為,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激發出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的可能性或者空間還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在1998年到2007年的八年時間中,改革的力度貢獻了年均經濟增長率兩個百分點,持續這樣一個改革的力度二十年,能夠保證未來二十年也能夠單單靠深化改革保證中國經濟增長每年2.11個百分點,簡單來說,改革開放的紅利仍然是十分可觀的。
報告分析指出,宏觀經濟整體上呈復蘇態勢。今年,隨著外需持續上揚和經濟動能的逐漸恢復,中國宏觀經濟整體呈現了復蘇態勢。尹恒表示,有多個原因支持宏觀經濟整體復蘇。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顯示,工業企業回歸常態。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比增加10.1%,兩年平均6.2%。在疫情前,2019年是5.6%。從這里可以看出工業企業還是回歸了常態。從三大部門分類來看也可以得出這一結果。
第二,就業形勢穩定。隨著整體經濟的逐漸復蘇,城鎮調查失業率在下降,居民收入增長穩定。到11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低于去年同期且低于2019年同期的5.1%。其中31個大中城市的調查失業率前十一個月為5.1%,與近年來趨勢一致。
第三,進出口延續了強勁增長態勢。11月份,以美元計中國出口同比累計為31.1%,兩年平均16.6%,同比出口11月份保持了高速增長,11月份進出口達到710.8億美元,是年內第二高,僅次于10月份。從外需來看,增長勢頭相當強勁。
第四,外需強勁,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匯率穩定表明國際市場對中國的信心比較充足,這給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增加了很大的底氣。
除此之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大為改善,隨著經濟逐漸走出疫情沖擊,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額出現了大幅增長,目前為止,最新數據是十月份,前十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達到71649億元,同比增長42.2%,兩年平均增長22.3%,這一數據在2018年同期為11.8%,2019年同期是虧損2.1%,相比之下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增速較好。
不過,尹恒強調,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首先是國內消費持續低迷。今年境外輸入導致的疫情反復,疊加極端氣象災害,導致部分消費領域增長放緩,消費復蘇進程嚴重受挫。下半年的消費指數可以認為是急轉直下的態勢,今年前十一個月,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累計同比增長13.7%,兩年平均只有4.5%。與以往數據相比較可以看出,目前消費需求處于持續低位,并且近年來的持續探底趨勢沒有得到扭轉。
第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不足上半年增長速度的一半,兩年平均只有3.9%,明顯低于2018年、2019年可比數據。并且民間投資處于低位,持續萎縮。前十一個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額同比增長7.7%,增速僅為上半年數據的一半。除此之外,消費和投資的持續低迷,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對外需依賴較大。三季度進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拉動貢獻率是1.9%,從長期趨勢來看,這個外需貢獻在十幾年來是同期最高的。在內需恢復不充分、消費投資低迷的情況下,今年外需確實起到了穩定復蘇的功能。但是應該注意到近年來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以及新冠疫情疊加,使得外需的不確定性陡然放大,這與當前加快建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是明顯相悖的,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第三是生產側和需求側價格分化明顯。7月份以來CPI和PPI的剪刀差喇叭口不斷擴大,盡管這一數據在11月份有所收縮,但仍然達到了10.6%,為近三年來的第二高點。今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疊加國內能耗雙控和遠期雙碳目標的影響,企業成本和PPI價格指數急劇上揚,使得生產側和需求側價格明顯分化。這種情況下,下游的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巨大,響到我國市場復蘇的前景。
總體來看,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復蘇進程相當復雜,影響因素既包括外生因素,也包括內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動也有周期性、結構性調整。疫情反彈和極端天氣的出現,大宗品價格高啟和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房地產、碳排放等結構調整的政策疊加,中國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在今年下半年以來持續上揚,經濟復蘇的進程有所放緩。
報告建議,當前適度寬松的資金面和資金價格,進一步淡化了市場對于降準降息的預期。央行主要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逆回購等政策利率釋放利率調控信號,并引導DR007等市場基準利率以政策利率為中樞運行,最終影響到貸款等金融產品的利率。降準和逆回購、MLF一樣,皆為央行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工具,其目的都是引導市場利率圍繞政策利率波動。
一是近期應該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維持平穩復蘇,具體包括:貨幣政策還存在著適度寬松的空間;近期政策應該多管齊下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可以適時出臺消費導向的減稅降費政策和民生導向的收入補貼措施;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計地維護市場主體的活力。
二是長期政策建議應繼續堅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激發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通過模擬已經看到深化改革的紅利十分巨大,還是能夠在未來二三十年提供長期持續的推動力。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