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報告:“三重壓力”困擾宏觀,“結構改革”亟待突圍

2022-03-17 19:55 中國發展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復蘇 結構調整

摘要:報告通過梳理宏觀數據,指出宏觀經濟短期企穩,但風險猶存,并深入分析導致短期數據變化的長期因素和結構性因素,梳理背后結構失衡的邏輯。在深入分析結構失衡的原因基礎上,進一步的分析如何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面經濟的復蘇和長遠的發展。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2年3月)在線舉行。本期月度分析會的主題是“‘三重壓力’困擾宏觀,‘結構改革’亟待突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瑞明代表宏觀團隊發布主報告。報告通過梳理宏觀數據,指出宏觀經濟短期企穩,但風險猶存,并深入分析導致短期數據變化的長期因素和結構性因素,梳理背后結構失衡的邏輯。在深入分析結構失衡的原因基礎上,進一步的分析如何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面經濟的復蘇和長遠的發展。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報告指出,國內宏觀經濟短期企穩,但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一是固定資產投資穩步修復,但邊際支撐力下降。今年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2%,改變了下滑的趨勢。二是CPI-PPI剪刀差尚未呈現明顯改善趨勢,實體利潤空間仍然有限。三是失業率總體穩定,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四是工業企業生產加快,但三大結構問題仍然凸顯。五是整體外貿形勢有所回落,局部風險閃現。六是各類信心指數穩中有憂,未來預期高度依賴政策走向。

報告認為,宏觀經濟長期面臨三重壓力,深層原因在結構失衡。第一,宏觀經濟長期面臨需求收縮壓力,需求收縮的根源主要來自結構失衡。從需求來看,有幾個非常關鍵的長期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一是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從而導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是不匹配的,無法去促進整個經濟的循環。二是房價長期高企,使得居民不敢消費,不能消費的一種情形,擠出了消費。三是公共服務的產品供給不足和不均衡,尤其是和老百姓生活最緊密相關的民生類的服務產品供給不足,比如教育、醫療,這樣的一些最基本的民生類產品的供給不足,引發其價格高、貴、難問題,進一步引發了大家不敢消費的問題。幾種因素疊加,就會導致長期消費水平不可能得到有效回升。

第二,政府債務負擔比較嚴重,各種隱形債務是比較多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種轉嫁。在經過了長期的改革以后,又形成了一種上下游非對稱競爭結構,這進一步壓縮了投資的空間,所以在投資方面存在著非常強的投資下行的壓力,并且會存在著邊際效果和支撐力下降的一種壓力。

第三,面臨全球失衡以及疫情國際沖突等有可能引發出口疲軟,所以需求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并且它更根本的從國內最主要的一些因素來看,是因為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推動所導致的。

報告認為,三重壓力的核心來源是供給側結構性失衡,這種結構性失衡甚至會引發貨幣刺激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的非意圖后果。報告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尤其是以要素市場化改革為重點的突圍方向,圍繞"五大要素+市場結構"來提出對宏觀改革的一些建議。

一是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探索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翟市長,緩解城鄉土地二元結構。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土地再開發,集約高效利用存量土地。探索產業地供應方式,更高效配置新增建設用地,通過這些化解掉土地的壓力,真正增大供給,增大供給的基礎上降低我國居民的商住用地價格和工業用地價格,從而降低生活成本和生產的成本,推動下一步企業復蘇和經濟增長。

二是深化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勞動力流動壁壘。比如在不同的地區間、部門間、產業間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壁壘,未來一定要打破這些壁壘,打破壁壘的核心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更多的是要打破捆綁在這些壁壘身上的各種各樣的隱形公共服務,使得其均等化,這才是未來著力的核心。

三是深化資本要素市場化改革,提升資本配置效率。一方面要直接加大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向發達國家看齊,使得融資結構優化。二是要進一步打破既有金融壟斷的現象,放寬中小銀行市場準入,放寬市場管制,打破金融壟斷,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防止放開的同時失序。

四是以科研成果產權改革為核心,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有效率,促進生產率。目前科研成果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是產權制度存在著邊界不清、利益分配不均,激勵效果不佳的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中介平臺存在著搭建不健全,沒有構建全國甚至全世界統一的中介平臺的模式。還有產學研合作沒有發揮出需求為主導和引導的一種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在這方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搭建良好的中介交易的平臺,連通供給和需求兩端,在未來發揮非常大的經濟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五是發揮數據的作用。一方面發揮市場活力激發作用,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其組織變革和制度變革的推動能力。因為數字技術為大規模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數字要素的流通環境和數字技術的監管。

六是持續完善市場結構,穩步推進市場公平競爭。一方面要打破既有的長期存在的進入壁壘,必須要保證市場的充分競爭和公平競爭。另一方面要基于公平競爭的原則,在科學反壟斷基礎上推動市場競爭結構的合理化,從而在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里引導所有的企業共同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中來,共同解決經濟當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共同來構建我們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只有在這樣的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我們的長期增長才能夠有所保障,短期風險防范能力才能有所保障,才能真正化解掉各方面的外在的沖擊風險。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