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金融的使命在于支持實體經濟做大
摘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國剛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踐行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目前提出共同富裕,強調的是現階段中國的共同富裕還不平衡不充分,應在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推進共同富裕和普惠金融邁上新臺階。金融的使命在于支持實體經濟做大、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發展網訊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與財政金融學院貨幣金融系聯合主辦的 系列沙龍的第24期成功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王國剛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踐行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目前提出共同富裕,強調的是現階段中國的共同富裕還不平衡不充分,應在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過程中,推進共同富裕和普惠金融邁上新臺階。金融的使命在于支持實體經濟做大、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分蛋糕”上有三個機制,即行政機制、財政機制和市場機制。金融作用的發揮更偏向于市場機制。如果居民只有勞動者和消費者的身份,一旦勞動者身份失去,意味著生存和發展出現問題,由此,打破鐵飯碗、促進勞動力流動是比較困難的。在市場經濟中,居民應該具有三重經濟身份,即勞動者、消費者和投資者。一旦勞動者身份暫時失去,可以用投資者身份的投資收入來支持生存發展。
中國的居民進行金融投資有三個特點:一是居民的大量資金以存款方式存入銀。二是金融市場投資中,債權債務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等占比大,股權所占比重比較小。三是中長期的存款比較多,活期存款占比較小。
現實中存在著難以滿足居民金融投資需求的金融短板,主要表現為:1.股權投資渠道不暢。關鍵性核心技術的研發需要有足夠的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支持,但中國此類基金嚴重不足。2.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國內長期資本支持的長期資產,但居民的消費剩余資金很難轉化為此類資本。3.居民金融投資的產品和渠道不足。居民儲蓄只能轉為債務性資金,不可能成為股權性資金,不能滿足企業長期發展的資本需求。居民直接介入實體經濟的直接渠道太少。應降低金融投資門檻,激勵廣大居民的金融投資,使金融成為廣大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機制。
責任編輯:張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