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產業延續增長勢頭主要指標亮眼
摘要:應發揮產業互聯網平臺優勢和科技龍頭“數字連接器”作用,引導數字技術向制造業加速滲透融入,推動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以科技向善理念引領共享創新,促進“先強帶后強”。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記者 | 杜壯
4月18日,2022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公布,代表科技創新的高技術產業增長較為突出,并成為疫情暴發以來經濟發展持續性的亮點所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2%、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7.7和1.6個百分點。同時,高技術產業投資較快增長,一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7.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2.7%、14.5%。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季度,面對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國內疫情頻發帶來的多重考驗,我國高技術產業延續近年來的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表現亮眼。”
高技術制造業投資一馬當先
一季度,新興產業不斷成長,新模式新業態持續壯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140.8%、24.3%、10.2%,智能消費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超過10%。5G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催生新的產業增長點。
“一季度的數據對于全年經濟穩增長和促發展而言,奠定了良好的開局基礎、積累了較強的階段勢能。”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首席研究員朱克力對記者表示,從一季度數據管中窺豹,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是近年來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呈現新增長點涌現、創新能級躍升、重點領域發展壯大、競爭實力增強等諸多特點,表明我國經濟結構及產業格局在進一步優化和重構。從整體上看,當前產業結構日益呈現良好態勢,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高技術產業保持較高增長,正在不斷補齊短板強化弱項。
“我國創新驅動戰略成效顯著,產業向中高端升級步伐加快,對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作出了積極貢獻。”黃漢權對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季度數據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引領作用日趨明顯。一季度,在高技術制造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37.5%、35.4%;在高技術服務業中,信息服務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1.3%、19%。
在穩增長的政策中,投資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尤其是基建投資。在業界看來,今年仍需基建發力。據統計,目前多地發布的2022年重大項目投資清單,總投資額合計超過25萬億元。在開工的重大項目中,新基建項目成為重點。
近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孫偉表示,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談到備受各界關注的“東數西算”工程時,孫偉表示,今年以來,全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中,新開工項目25個,數據中心規模達54萬標準機架,算力超過每秒1350億億次浮點運算,約為2700萬臺個人計算機的算力,帶動各方面投資超過1900億元。預計“十四五”期間,大數據中心投資還將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累計帶動各方面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從投資來看,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迅猛,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更是一馬當先。”朱克力告訴記者,伴隨產業轉型正經歷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的新躍遷,各地持續加大投資促進力度,不斷提升引資質量與水平。通過進一步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引導市場在推動產業轉型與消費升級等相關高新技術領域加大布局,更好地為促進產業與消費雙升級、暢通經濟大循環激發更大勢能。
科創引領、數智賦能成為抓手
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各地新興產業布局和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外部風險日益復雜。在此背景下,大量企業已將數字化轉型視為重塑競爭力的抓手。以伊利的“數字牛奶”為例,一頭生活在智慧牧場的奶牛,自出生起就戴上“電子耳標”,包括呼吸頻率在內的所有指標都被實時記錄;奶牛產出的原奶運到智能工廠,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由智能化裝箱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纏繞機器人無縫配合,完成生產、抽檢、灌裝、裝箱、碼垛,將牛奶運輸到消費者手中。此外,大數據智能洞察平臺還會將消費者的需求反饋給研發端……串起這條牛奶產業鏈的是一個個信息化數據。
“一杯數字牛奶的故事還將有更多的可能。”伊利集團副總裁趙昕告訴記者,如今乳業已經告別了銷量帶動企業規模增長的時代,產品多元化與個性化趨勢明顯。目前伊利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數實融合的能力建設,運用數字化手段來提升運營效率。
“新興產業以其特有的韌性、抗挫能力及發展潛力,助推著經濟穩增長。”朱克力告訴記者,在面臨疫情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當下,新興產業應以科創引領、數智賦能為抓手,一方面,應穩住制造業大盤,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賦能,協同推進集群化建設、平臺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促進產業創新效率提升、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數字時代諸多新興產業的“戰略母產業”。
另一方面,朱克力認為,應推進產業補鏈強鏈,促進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積極培育綠色數字產業新生態,以改革和創新驅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齊穩齊升。從而充分發揮新興產業特有的韌性、抗挫能力及發展潛力,積極助推經濟穩增長。
朱克力表示,高技術企業應培育打造主動擁抱數字化轉型浪潮的“有數企業”,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與此同時,應發揮產業互聯網平臺優勢和科技龍頭“數字連接器”作用,引導數字技術向制造業加速滲透融入,推動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以科技向善理念引領共享創新,促進“先強帶后強”。
新興產業面臨成長煩惱
談到一季度企業的發展,對于打造國內完整AR+AI平臺的亮亮視野來說有喜有憂。在剛結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22年NETEXPLO創新論壇上,亮亮視野憑借智能AR字幕眼鏡技術,榮獲“全球十大科技創新獎”,并在全球觀眾票選環節獲得最受歡迎和期待的產品第二名。據介紹,該產品利用數字技術可以解決聽力受損人群的即時溝通問題。
“一季度的訂單比去年同期漲了2~3倍,目前一直處于人員短缺的狀態,很多項目都接不過來。”究其原因,亮亮視野創始人兼CEO吳斐告訴記者,由于核心技術的突破帶來了產品的變化,產品多樣化可以服務更多的場景,場景又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促進了企業健康發展,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市場關注。”
不過,在產品獲得市場青睞的同時,吳斐也有了新的煩惱,即“供應鏈”的問題。吳斐坦言:“新一代智能AR字幕眼鏡中使用的部分光學器件在長三角地區生產,由于受到疫情等方面的影響,目前拿不到這些器件,因此產品快速量產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從國內來看,今年以來多地多點疫情散發,一些城市和地區生產生活按下‘慢行鍵’,部分行業停工停產,物流運輸堵塞,原料運不進、產品出不去,原材料價格高位攀升,產業鏈供應鏈遭遇堵點,新興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科技企業困難加大。”黃漢權對記者說。
在朱克力看來,“十四五”時期正值我國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的關鍵時期,承壓前行的新興產業有著一系列成長的煩惱,包括產業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和國際化發展能力亟須提升,產業集群式發展基礎相對薄弱,高端人才面臨結構性短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有待破解。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對高技術企業來說,目前是危與機并存,危中有機。黃漢權認為,正因為這些不確定性,倒逼企業加快采用新技術應對原材料成本上漲、提高國內采購比例應對國際供應鏈受阻,同時消費者也更加容易接受和購買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從而給高技術產業創造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應用場景。
對此,朱克力表示,這樣的經濟形勢,也是高技術企業立足長遠修煉內功的好時機。比如,高技術產業的相關企業以此為機遇,可在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以及加快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厲兵秣馬,通過補鏈強鏈,為下一步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不斷蓄勢發力。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