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援藏:多舉措促進四個轉變,聚共識增強民族融合
摘要:援藏工作要把幫助解決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難事、煩心事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聚焦民生領域和基層一線,讓有限的援助資金花在關鍵處、用在刀刃上。
李秋生
對口支援西藏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重大戰略,彰顯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東始終胸懷“國之大者”,肩扛責任擔當,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深入貫徹第三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總結梳理經驗做法,以更新的支援理念、更活的援助方式、更高的工作標準,提升援藏工作綜合效益。
善謀潤物無聲的大事,促進由“重顯績”向“重潛績”轉變。深悟對口援藏工作的重要內涵,自覺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援藏工作都要賦予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正確處理“顯績”與“潛績”的關系,既注重做好當前的顯績工程,又注重長遠發展的潛績工程,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積極搭建全方位、多領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推進各層級廣泛結對交流,建立參觀見學、實習實訓、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豐富活動內容形式,開展黨史、國情、勵志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交流對象下沉,組織高校畢業生、青少年、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愛國宗教人士等到東部地區參觀交流,使廣大群眾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感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從而鼓舞斗志,激發熱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善為夯實基礎的要事,促進由“重輸血”向“重造血”轉變。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條件艱苦,人才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要千方百計認真解決。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完善人才成長的激勵措施,營造“當地人才要扎根、進去人才要留住、柔性人才要常去”的環境氛圍。深化“組團式”援藏效能,采取“專家帶團隊”“師傅帶徒弟”和“一帶一”“一帶多”等培訓方式,全鏈條、全過程培養人才,拓展“小組團式”援助領域,實現產業領域、關鍵行業、急需專業人才援助全覆蓋。加大柔性人才支援力度,以更靈活的方式,選派思想素質好、吃苦精神強、業務技術高、工作作風實的人才參加援藏工作。發揮遠程醫療、空中課堂、網絡直播等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推動優質資源共用共享,增強“造血”功能,培養一批留得住、能干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善做雪中送炭的實事,促進由“富口袋”向“富腦袋”轉變。西藏產業基礎薄弱,人口密度低,市場容量小,資源稟賦的特殊性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既要千方百計發展產業,促進群眾增收,鼓起群眾的“口袋”,也要幫助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思想觀念,讓“腦袋”富起來。要以適合的產業為重點,以發展產業促就業為導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要大力發展“少而優”“小而精”的畜牧養殖、蔬菜種植、高原旅游、民族手工業加工等特色產業,在助力產業發展的同時吸納就業。要大力支持發展清潔能源、邊貿物流、高原生物等新的產業,培育經濟增長支柱。要拓寬市場援藏途徑,發揮支援?。ㄊ校┦袌鋈萘看蟆⑾M水平高、銷售渠道廣的優勢,幫助西藏提升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擴大銷量,促進產業發展和思想觀念轉變,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只有依靠黨的領導,各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才有今天的新西藏,才能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善成匯聚民意的難事,促進由“單要素”向“廣受益”轉變。當前,西藏各項民生事業仍然相對滯后,教育、醫療、基層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許多短板和弱項,農牧區與城市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十分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環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任務艱巨繁重。援藏工作要把幫助解決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難事、煩心事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聚焦民生領域和基層一線,讓有限的援助資金花在關鍵處、用在刀刃上。特別是,多干群眾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普遍受益、持久受益的“暖心工程”,解決上好學、看好病、養好老、走好路、住好房、飲好水的實事難事,真正“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暖到老百姓的心窩里,讓各族群眾切身體會到對口支援帶來的實惠,真正做到精準援助、精細援助。
(作者系山東省對口支援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