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變
——2022年推進高質量發展觀察
摘要: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有賴于促進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開欄的話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二季度同比增長0.4%,三季度同比增長3.9%……2022年,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穩中求進,走出一條非凡的V型曲線。
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中國經濟正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前進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今年以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勢頭良好,產業鏈、供應鏈展現出較強抗壓性,經濟快速反彈的動能正在積蓄、釋放……
站在更高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們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堅定不移將創新作為第一動力。
積厚成勢、乘勢而上,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正劈波斬浪、勇往直前,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大奇跡。即日起,本報推出“記者眼中的2022”專欄,對中國經濟進行回眸和展望,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張守營 崔立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
2022,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2022年是“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承壓前行的一年,也是調整產業結構、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保障基本民生、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年。
回眸精彩2022,“中國號”巨輪在高質量發展的航程上破浪前行,濺起朵朵的浪花:農業方面,糧食產量再創新高,肉蛋奶果菜魚平穩增長,“菜籃子”產品供應量足質優,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加;工業方面,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中國創造”產銷連創歷史新高,市場滲透率快速攀升,在全球開啟中國品牌崛起之路;服務業方面,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越來越多中小微企業加速數字化,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是怎樣的奮斗,讓我國的2022年從“量的積累”變成“質的躍升”?本報記者將帶您深入一二三產業的火熱現場一探究竟。
預制菜: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進入“新賽道”
打開蒲燒鰻魚的包裝,切塊放入微波爐加熱后,不到半分鐘就可以入口。焦香的外皮浸透醬汁,綿密魚肉與豐腴脂肪香氣疊加,很難想象這是一條“預制”鰻魚。利和味道(青島)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風味數字化方案,精準把控調味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呈現優質食材天然美味。
2022年,品種繁多、方便快捷的預制菜持續走俏,迎來發展風口期。作為全產業鏈代表,在上游農業整合糧食、果蔬、畜牧、水產等種養產業資源,輻射帶動當地甚至全國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中游則吸納了物流、倉儲、包裝、電商、金融等諸多服務行業,下游則引領著餐飲業的輕量化轉型,成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產業。
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強鏈,就是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的過程。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5∶1,低于發達國家的3∶1~4∶1。為改變我國農業產業鏈條較短、綜合效益不高的局面,預制菜等新產業正立足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優勢,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
2022年,我國人民“菜籃子”日益豐富,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達到6.2萬個;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各地大力推進智慧農業建設,聚焦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深度融合。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學淵撰文表示,要通過科技要素創新集聚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例如,在促進農業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融合、提高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就業創收增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發力,“高效”生產“優質”農產品,從“數量”轉向“質量”,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探索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增強農業產業韌性。
2022年,面對南方地區持續高溫干旱等不利影響,我國全年糧食實現增產豐收,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應對復雜嚴峻國際環境、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我國鄉村富民產業不斷培育壯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745.1億元,同比增長8.8%。
新能源車: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雪球”越來越大
擔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多年的馮思翰表示,在現代汽車的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的追趕正在變成超越。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7年居全球首位。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趕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時,我國在傳統燃油車領域的技術差距也在縮小。就像滾雪球一樣,在政府的推動下,我們推動雪球轉起來了。隨著各方力量的加入,這個雪球越滾越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的增量賽道,汽車的競技場由原材料的“五項全能”擴展到了“七項全能”,而中國在新增的幾個項目中,如電池、電子信息等,通過大規模市場應用取得了領先優勢,發動機、變速器等也逐步縮小了與領先者的差距。
2022年11月,300輛由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生產的新能源車Airev亮相印度尼西亞巴厘島G20峰會舉辦地,這些印有“G20”標志、車身上涂有當地傳統巴迪克風格、靚麗而醒目的新能源車在酒店和機場之間穿梭,它們作為會議的官方用車為各國代表團和組委會提供日常通勤服務。
同時,我國汽車工業首款全球車“萬輛赴歐”,日前,上海海通碼頭,1萬臺純電動汽車排隊駛上滾裝船,遠赴比利時澤布呂赫港。這是上汽集團定位全球市場的純電動汽車MGMULAN,也是中國首款在全球80多個國家上市的新能源汽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汽車企業出口汽車211.7萬輛,已超過2021年全年出口量。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出口量等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1~10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48.5萬輛和5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1.4%和105.4%,出口49.9萬輛,同比增長96.7%。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主論壇上所表示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產業生態不斷優化。中國累計建成了398萬個充電樁、1625座換電站,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換電網絡。建成5G基站近200萬個。換電模式應用、燃料電池示范、道路測試示范等深入推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創新研發活力增強,科技成果競相涌現,這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特征,也是2022年中國工業的整體態勢。這一年,我國重點行業運行穩健,表現出較強韌性,工業投資支撐作用凸顯,開放合作步伐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新興產業引領帶動作用增強,產業集聚水平提升。面對內外部不確定性風險和沖擊,我國工業生產恢復韌性強、發展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數實深度融合:打通產業數字化“最后一公里”
2022年的“雙11”,各大電商平臺沒有公布成交總額,但從中仍可看到耀眼的“小”成績:天貓“雙11”開場4個小時,臨沂磨具磨料產業帶成交額同比增長448%,泰州緊固件產業帶成交額增長136%,臺州數控車刀產業帶成交額增長83%……在溫州,21歲、今年剛由鞋廠打工仔變成小店主的汪恩超,半天就賣出了5000單。他說,如今開網店運氣成分少了,但“只要敢想敢沖,總能做出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6.3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4。
2022年,多位跨國企業的領導者均對中國數字化印象深刻。“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智能手機應用如此普遍。”松下控股株式會社集團代表董事、全球副總裁、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在進博會上對本報記者說。
2022年,在電商的催化下,消費和生產制造直接“面對面”。受疫情影響的制造企業,不僅可以通過電商平臺找市場、找渠道,而且隨著C2M(顧客對工廠)模式的進一步深入,還利用大數據分析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提升供給體系對內需的適配性。數字技術也已深度參與企業生產經營,工廠上云用數賦智,在生產、設計、組織等各環節數字化轉型,降本提效,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由此發動。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看來,從消費端走向生產端正是如今數字經濟的發展特征。“toB領域是數字經濟值得深耕并且能夠創造更大價值的領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對本報記者表示。
今年1月,《“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發布,明確把“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數字經濟發展主線。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12月,《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正式通過,此前浙江、廣東的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已經開始實施。
日前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秘書長吳金希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國一直在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體現了數實融合的本質和精髓。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2)》提出: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就是數字化,未來的主導經濟形態就是數字經濟??v觀2022年,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數字經濟也成為2022年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基石。“我們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這是中國的國運。”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說,我國經濟正在快速轉向數字化,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
事實上,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有賴于促進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國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卡點瓶頸,主要是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供給體系質量還不高、資源要素投入消耗較大、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還未完全形成等。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驅動、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方式在2022年正在形成,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也正在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