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首都治理熱點問題研討會聚焦“超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摘要: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時,將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符合首都特點的現代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基本建成。作為首都,北京各項工作帶有代表性、引領性、指向性,北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對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老年學研究所主辦,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北京老齡居養老產業促進中心協辦的第六屆“首都治理熱點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超大城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表示,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時,將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符合首都特點的現代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基本建成。在這一經濟社會發展深刻轉型的歷史進程中,人口老齡化對首都規劃、建設、發展、治理的影響是復雜的、深刻的。作為首都,北京各項工作帶有代表性、引領性、指向性,北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對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如何準確把握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規律,如何健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政策體系,如何破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治理“最后一米”的體制機制障礙,是本次會議要探討的主題,也是當前迫切解決的系列難題。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教授黃石松做了題目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的報告,發布了“新時代首都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北京探索與國際借鑒》一書。該書緊扣首都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基于國情市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以時代、中國、世界為參照,既體現首都戰略定位,也站位于全球宏觀視野,對首都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治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與現實探討,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提出了應對規劃和策略。應在整體性治理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將老齡政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實現“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活力迸發”的老齡化社會。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認為,應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引效應、提領效祉這四方面來看養老服務供給和需求。以北京市什剎海街道為例,陳功分析了養老服務供需匹配情況,并提出推動特大城市養老服務供需匹配的建議。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認為,當前養老格局實際不是“9073”而是“991”,家庭養老仍然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要制定實施家庭養老支持政策,鞏固家庭養老基礎性地位。他表示,街道和社區兩級養老服務設施、資源和力量的合理配置,使“三邊”養老服務方便可及,是今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通過行政、市場、社會、技術等多種力量將老齡事業產業、居家社區機構、醫養康養、服務與技術、市場與社會、物業家政與養老整合協同整合,真正打造“基層養老生活共同體”。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郭漢橋指出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一個改革、三大創新”的改革創新點,具體而言:在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實現轉向在?;镜那疤嵯孪蚱栈菪头较虬l展;在管理體制創新上,建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的新型養老服務管理體制;在工作機制創新上,由政府引導支持、市場主體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構建居家養老市場化運行體制;在服務模式創新上,堅持以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為導向,做到全要素供給、全天候響應、全方位服務、全鏈條管理,構建老百姓買得起、買得到、信得過的居家養老照護服務體系。他表示,今年將積極穩妥分批推進試點工作,推動實現核心區全覆蓋、中心城區整體布局,然后逐步在全市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北京市衛健委黨委委員、一級巡視員、北京市老齡協會會長王小娥表示,推進健康老齡化是最經濟、最有效、最可持續、最符合國情市情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她認為,未來養老工作方向應從積極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醫療機構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加快老年健康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構建老年人健康服務體系。(楊文)
責任編輯:楊虹